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走大道还是走小道? 精选

已有 11051 次阅读 2019-11-30 15:34 |个人分类:闲言碎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孔子, 论语, 职业歧视

233.png

【译文】

子夏说:“就算是走小道,也有一些可观之处。但是想要行得远,恐怕行不通。所以君子还是不要走小道。”

子夏说:“市井百工蹲在作坊整日工作做成一件器物。士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修成君子之道。”

 

【感言】

子夏,名卜商,卫国人。《论语》说子夏是孔门“文学”科的高足弟子,相当于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子夏是孔老师晚年招收的弟子,孔老师死后,子夏西游到魏国,聚徒讲学传播孔子思想,曾为“魏文侯师”。儒分八派,虽然子夏入孔门时间较晚,但却能占据其中一个山头,说明他深得孔老师学问的真传。子夏派儒学,对后世影响挺大的。譬如“学而优则仕”,就是子夏的观点。

上面《论语》里的这两段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耽于“小道”。在儒家思想的话语体系里,所谓的大道,也就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生当行大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儒家抗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大旗,以“修齐治平”为其人生哲学要诀,锤炼自己的心性,自觉担当起家国复兴的大任。在乱世之中,学一些生存技艺、解决个人温饱谋生是可以的,但是无法匡扶天下。巫医乐师百工所从事的手艺,都是“形而下”的东西。这些技艺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儒家话语体系里的“小道”。

世间学问有大有小,人间万事亦有轻重缓急。孔老师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先哲圣贤们思考的,都是人世间“形而上”的大学问。虽然孔老师自己也学礼、乐、射、御、书、数,精通六艺,也多才多艺,但他老人家博学多闻却能始终以一贯之。在儒家思想的认知里,巫医乐师百工,这些小道上的手艺,窥于一隙,执于一偏,并非是一无是处,其中也蕴含着一些道理。即所谓的“所见所执,亦皆有可观”。但是,“如若推而远之,欲其远于广大悠久之域,則多窒泥而难通。”小道终归是小道,一个整天在小道上瞎转悠的人,你的人生能有啥大出息?分析至此,彻底明白孔老师为什么反对“学农学圃”,整天念叨 “君子不器”了。

大儒董仲舒鼓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走“大道”的歧视走“小道”的,这种歧视现象在中国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然而,事物都是发展变化滴。“小道”和“大道”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变化的。韩非子就坚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韩非子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之河,浩浩荡荡从远古一路流淌到今天。人类的知识之树,由原来的一棵幼树,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时代,人类文明之树上的“科学”之枝才刚刚萌芽,孔老师当时把其称之为“小道”,也是合理的。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知识已处于急速膨胀爆炸的时期,往昔的“科学小道”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速主干道”。古代的百工“小道”,如今均已发展成一个个宏大的分支学科。再按老皇历划分什么“大道”、“小道”,显然已不合时宜。

然而,这些积淀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的儒家思想,有着非常强的超稳性,依然左右着我们今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类的“小道”与“大道”之争,时常会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网上社会从业歧视的热评不时刷爆手机。譬如当官的瞧不上土豪,土豪瞧不上臭知识分子,搞文科的瞧不上搞理工科的,搞金融财经的瞧不上搞IT的,发SCI的瞧不上搞应用的...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社会“歧视链”中。“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有的人就喜欢“大道”不走走“小道”。不过话说回来,如今是多元化社会,只要不是走“歪道”,不管你走的是“大道”还是“小道”,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就是好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208213.html

上一篇:夕照冬残柳,影铺秋水面
下一篇:扒一扒孔老师的“导师服”(1)
收藏 IP: 117.59.84.*| 热度|

45 武夷山 罗汉江 张叔勇 钟炳 程少堂 杨正瓴 周忠浩 肖慈珣 刘炜 冯大诚 范振英 王从彦 郭奕棣 刘欣 晏成和 何培龙 朱晓刚 王安良 秦四清 许培扬 陆仲绩 宁利中 刘良桂 周浙昆 杜占池 程智 马鸣 石晓燕 杨学祥 吕泰省 蒋新正 刘钢 李东风 郁志勇 王成玉 段含明 陈志飞 李毅伟 王林平 葛素红 聂广 刘秀梅 孙宝玺 谢钢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