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拼命三月,兑现第一个教授工作入职承诺 精选

已有 15675 次阅读 2019-9-11 12:37 |个人分类: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接着上一篇博文。答应了12月1日去上课,掐指一算,只有三个半月时间!说话就要算数!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11月20日去上班,赶在我31岁生日前。就为证明自己:三十而立!不能拖到31岁。

我开始了一个三个月的马拉松工作日程。对我来说,当时每一天都非常重要,我的时间是以半小时计算。每天6点起床,吃过早饭,开车去赶交通车,坐车从IthacaGeneva, 把一天的工作安排一下。班车上补睡一觉,到了那儿就直奔实验室做实验, 中午15分钟吃饭,没有午休一说。下午坐车时再睡一觉,到家吃过晚饭就写论文,12点睡觉。周六和周日自己开车去做实验,要么就安排在Ithaca校区做。纽约州的中部到了10月下旬就会下雪,有一次下雪,开车回来,车滑到路边的洼地去了,在那儿打滑,怎么也开不出来。天又黑了。幸亏一辆过路的好心人用链子把我的小车给拉出来。陌生人的帮助一直让我懂得,能帮人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帮!

这样整整三个月,备了一个星期的课,做完了博士论文实验,写完了论文,答辩完了, 还写了一篇论文初稿。和我的硕士论文被导师改了一年,10遍左右(所以我的硕士学位是1991年才拿到)!但我的博士论文只修改了两遍,而且是分餐式的。我写完一部分,就给导师修改,改回来,我再改。1110几号答辩,非常顺利。而我的博士资格考试还是有条件通过的。几年的时间,感觉自我进步也非常快。离1120号还有一周,本想把论文改完交到研究生院,结果谁知道整整睡了一周,除了吃饭和上卫生间,就是睡!睡!结果连离开Cornell的告别聚会都没有办。累得实在是不行了!幸亏那时年轻,三个月每天18小时,现在不可想象怎么能做到的。

很有意思的事是,当我去上班后,我们系主任一直称呼我程宗明先生 Mr. Cheng),而不是程宗明博士(Dr. Cheng),就是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满足研究生院的要求。直到我次年2月上完一个quarter(三个学期之一)的课后,完成了论文修改,提交到研究生院,并得到研究生院的书面证明我完成了论文的所有要求,系主任才改口叫我Dr. Cheng,可以想象程先生和程博士的称呼在高校有多重要!

1120号我乘飞机一个人先去上班。但我的学位是1991年授予的。

体会。一是为了你定的目标做准备。刚到Cornell时,我的英文特别差,修了一个夏天的英文,结果还是没有完全过,还得再修一门英语课,感觉当时还是非常丢人的!但后来,我把压力当成动力,知耻而后勇。总是抓住机会和美国学生一起吃饭聊天,在试验站做实验,每天到了10点,就把手上的实验停下来,去参加系里的coffee歇(不是茶歇,因为喝咖啡),听人家说,然后尽量加入聊天,不行,就在最后和人家聊一会儿,这样日积月累,我的口语提高很多。敢开口,这是我唯一的一点优势,给我壮了胆。和现在的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比,根本不可比,但当时的这点优势和“过得去的口语”,让自己有胆量去投个申请。所以我过3-5年左右,就会对自己锁定的大目标和相对应的短处做些评估,并做个“补短板计划”。不能等到该用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准备!我这些年听这样的“后悔”太多了。我也后悔,有一个方面没有在10年前做准备,所以我这些年一直想要做的事,就没有能实现。现在就只好永远放弃了。我也一直告诉我的学生,平时要用水桶一点一点积累露水,假以时日,到时就是满满一桶水!

第二点非常重要的是,当你得到一个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当我告诉我当时的同学和伙伴我有一个面试时,几乎没有人觉得我能得到这个位置。因为我们的另一个朋友,胡晋生,也是南农校友,他比我早去Cornell两年半,他博士毕业后做了两年博后,在我申请前他已面试了几个学校,都功亏一篑,而没有得到offer。我也就肯定是给人家当分母。但他没有放弃,第五个申请,第五次面试,终于成功得到了夏威夷大学的offer,他也在11月底12初去了夏威夷,1991年我去夏威夷开会还专门去访问了他。非常感谢他的帮助!所以我做足了准备,把一次机会当成“最后一战”的唯一机会,当你拼尽全力时,你就有很大的机会获胜。我拿到的offer,没有给别人去当陪衬, 证明了“我们这些新留学生是可能拿到教授位置的”。这几年我做《园艺研究》也是一样。我刚开始时,也没有估计得有那么难。自己接了“这个任务”,把自己赶到火坑里了!怎么办?自己往上爬!只好自己豁出去了!等到任务完成了,也只有自己和少数人能体会你的付出。也只有自己和你走过来的人才能享受这份快乐。

第三,对于不太聪明的人,就要用勤奋去补。所谓“笨鸟先飞”。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从考大学、考英语培训班,去康奈尔,去工作,等等,很多事都是“刚过线”。如果歇点气,差了那一点,可能机会就和我失之交臂了。所以要勤奋。做遗传学的人都知道P(phenotype 表现型)= G(genotype 基因型)x E (environment 环境),现在又多了一个 x M (management 管理)。我觉得人的成功(无论你怎么定义)也有一个公式。我的公式是:S success –成功)= I intelligence 智商 x D diligence 勤奋 x E Environment –环境,时势)。这是乘法,不是加法。

第四.既要说,更要做,要采取行动 Take actions!)。很多年,一直听到也见过很多很有想法,也特别聪明的人,但一直没有“成功”。没过几年,被他(们)年轻很多的人拉开了差距。 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低,环境差,而是他们手高眼低,不肯take actions!所以我还是一直对自己说,想好的,想做的,就要去做。机会和窗口期不是总是会留给你的!所以。我今年一甲子,要换个活法。要采取新的行动!而且说到做到。

再回来看看1990年!非常庆幸1990年我能找到工作,并拼命完成了博士论文实验、论文写作和答辩,并赶到我三十一岁生日前上班,就为了实现中国的“三十而立”的愿望。真没有想到,就在我1990年年底去工作一年后的1991年,美国刚刚打完如日中天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当时老布什的满意度达到92%),美国经济出现萧条(虽然可能只有2008年的萧条的25%严重),结果出现了第一次美国大学的系一级的合并潮,我所在的系(园艺林学系)就在1992年和作物科学系合并成植物科学系。很多大学老教授退休后的位置就没有重招填补,2-3年下来,积压了一大批刚毕业的学生(有些推迟毕业,有些毕业后做了一轮或两轮博后),使得后面的工作竞争一下子变得非常激烈。我的一些朋友只好去了公司,甚至做了6-8年的博后!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然,现在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我当时不去工作,而是做博后,以后的发展路径会是怎样。但我现在不后悔我当时的选择。

程宗明

2019910 KnoxvilleT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197545.html

上一篇:我的第一份教授工作—作为教师节礼物送我导师和老师们
下一篇:“世界一流期刊”能给高校带来什么战略影响?
收藏 IP: 68.184.167.*| 热度|

44 王秀康 刘欢 武夷山 郝兆东 肖林 杨金波 刘立 周浙昆 罗春元 赵凤光 袁方 黄仁勇 晏成和 吴斌 雷宏江 罗民 韩玉芬 郑强 史晓雷 单坚开 魏武 张亮生 刘建彬 尚可可 李毅伟 张鹰 张元新 张晓良 熊玉兵 李闯 包大可 展婷变 苏金亚 黄永义 高江勇 冯新 杨正瓴 梁洪泽 汪晓军 褚海亮 丁凡 张珑 罗娜 简小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