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带盐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gu66666 为寂静的土壤代言

博文

英国土壤学年会见闻 精选

已有 9377 次阅读 2019-9-10 16:19 |个人分类:科研杂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英国土壤学年会见闻

杨顺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英国阿伯丁大学) 

近日,受中外导师联合主持的中英关键带项目(什么是地球关键带?)资助,我参加了在谢菲尔德大学举办的2019年英国土壤学年会。本次会议是英国本土最大规模的土壤学学术会议,参会代表90人,有5组(5 oral sessions)共26个口头报告和24份墙报,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少、免耕的专题讨论会。参会人员主要来自英国本土的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主办方也邀请了几位来自欧洲大陆的知名教授作主旨报告。我以中科院土壤所和阿伯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在oral session 3里做了题为“Variation of deep nitrate in a typical red soil Critical Zon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slope position”的口头报告。                     1.jpg

舒馨(雷丁大学,左),我和徐向瑞(南京农业大学,右)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学术会议。第一次是两年前在世界农业高校重镇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土博党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见闻)。适逢Pedometrics这个领域纪念会议召开25周年,设置了很多分论坛,规模庞大,印象中有三百多人参会。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在那里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英语口头报告。第二次是在今年的7月,受英国委员会邀请,以牛顿基金学者的身份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宫(英国议会大厦)参加由上议院举办的2019科学决策峰会。

2.png

作者参加的三次国际会议

英国是传统的土壤学强国。100多年前,正是英国约克郡的农民Thompson首次定量研究了土壤中的阳离子吸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列为土壤学四大成就之一(寂静的土壤要“说话”)。沿着这条线索,后人才对土壤表面化学性质、土壤肥力本质和环境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英国的土壤学研究机构也蜚声海外,如著名的Rothamsted Research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2022年,四年一次的世界土壤学大会也将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26年世界土壤学大会将在中国南京举行(申奥成功!中国将首次举办世界土壤学大会)。满怀期待,我的英国土壤学会之旅正式开始了。

3.jpg

规划中的2022年世界土壤学大会考察路线

一、提前熟悉报告内容,做参会的有心人

会议开始前,主办方在网站更新了会议的programme。拿到这份目录后,我迅速检索了报告人的学术背景、发表记录甚至社交网站。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社交网站已经成了科研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很多教授热衷在此更新研究成果和工作日常,很多博士生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下一个position。报告人中既有初出茅庐的年轻学生,也有在学术圈浸淫多年的知名教授。利用好这样一份名单,听报告时可以做到按图索骥,知己知彼,对于充分学习报告内容和与报告人交流大有裨益。

4.png

英国部分知名土壤学机构(图自STARS

在关于少、免耕的专题讨论部分,我就抓住了向台上专家提问的机会。由于参与过科普著作《Growing  a Revolution: Bringing our soil back to life》(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的少量翻译工作,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些许了解,因此与教授就免耕在英国的可行性和推广性以及引发的土壤压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我提前在本子上列出了问题,也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但是站起来的那一刻,心还是提到了嗓子眼

5.png

科普译作:《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

二、既来之,则安之

来到会议现场,拿到参会者名单那一刻,我和向瑞的心情是一样的——失望:超小的参会规模(90人),没有主题的分会场(土壤肥料、土壤生物等报告混杂在一起),只有一个会场,以及令人堪忧的报告质量(陈旧的标题、报告人多由年轻学生组成)。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会场。

6.jpg

会议主会场

然而,当我看到无论是谁上去作报告,大家都认真听讲,甚至作笔记时,我的心态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既来之,则安之。多样化的报告组成和观众背景,对报告人和听众都是不小的挑战。这也给了我新的启示:走出自己的学术舒适区,了解大同行们都在做什么,同时也要展示自己在做什么。


7.jpg

学术墙报角

在一场只有3个中国人参会的英语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且看到前面的中国师姐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后,我内心是有些怯场的。语言肯定不是我的优势,那我只能从PPT的清晰性和报告的逻辑性上入手。幸好,我请系里的两位教授进行了把关,PPT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真正让我放松下来的,是排在我前面的native speaker的报告太过平铺直叙。这让我报告时显得更加从容,报告结束后,观众表示了较大的兴趣,提问也在主持人的打断下才结束。茶歇时分,一个会议代表走过来跟我握手,第一句话就是我报告中的关键词“deep nitrate”,这种互动的感觉真的不错。

77.png

在会场作报告

三、不要让会场的交流空对空

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跟同行交流的平台,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因找不到话题而陷入尬聊和空对空的境地。通过这次会议,我认识到以下途径也许有助于打破这种气氛。

10.jpg

英国土壤学会主办的两本土壤学杂志

对于领域内的知名人士,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他们的经典著作或者他们的大会报告,这样可以迅速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如果他们碰巧在会议上听过你的报告,那就更好了。与他们讨论你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提高你自己的信心,说不定还能得到大牛的点拨。对于同级的参会人,与他们聊报告或者海报,都是不错的方式。同行的向瑞还通过晚宴交流的方式,与雷丁大学的一名副教授畅聊英国本土博后项目的申请标准及其他情况。

55.png 

与英国土壤学杂志的两位主编合影

学术会议,重点还是要落在科研上,有了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才不枉自己的长途跋涉和观众的期待。虽然会议的规模不是很大,也没有看到非常顶级和前沿的报告,但也算是切身品尝了英式学术大餐,让我对自己的研究、对国内的研究有了更大的信心。最后,感谢中外导师的大力支持,感谢一路上遇到的人。

77.png

体验英式晚宴

佳节时分,思念尤甚;重洋之外,愁肠百结。有点迂腐,但“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已足以说明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现在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感恩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提携,我才能看到如此广阔的天地。祝老师们节日快乐!感恩,感谢!

2019.9.10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土壤时空”公众号吧!

112301xyfido44t6tpfe67.jpg

土壤科普系列博文:

土壤那么美,你不去看看?

土壤:地球的皮肤

“泥巴”住进博物馆,需要几步?

世界土壤博物馆,你听说过么?

土壤人的五色土情结

发现土壤之美

与邮票王国的美丽邂逅

土壤有啥秘密?走,跟央视一起去看看!

一名中科院博士生对土壤科普的建议

人工“编辑”的土壤,更有营养吗?

土壤与邮文化(一):方寸之间领略土壤之美

土壤与邮文化(二):与土壤有关的重要纪念活动

土壤与邮文化(三):土壤与环境

土壤与邮文化(四):土壤人物

科普读物推荐:《寂静的土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25565-1197447.html

上一篇:2019国家自科基金土壤圈形成与演化方向中标项目一览
下一篇:​土壤与生态系统健康:从性质研究到分区管理
收藏 IP: 137.50.172.*| 热度|

16 陈有鑑 陈昌春 周忠浩 郑永军 周健 万俊锋 黄永义 杨顺楷 杨卫东 杨金波 张晓良 胡良军 杨正瓴 蒋新正 苏鑫杨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