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用导师push的
最近读了《中国科学报》上陈斌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成功的学生后面,经常有一个会push的导师”,我觉着写得很好,讲得故事也很有说服力。但这篇文章,如果不认真读,可能会让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产生错觉,那就是学生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导师push。甚至有的导师会误认为学生就是要push,不push不会有进步。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学生倍感压力,甚至养成被动搞科研的习惯。作为陈斌老师文章的补充,我今天想说的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用导师push的。
关于这样一个论题,我们首先聊聊导师为什么要push学生?导师push学生的原因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学生比较懒,不push就不往前动,注意这里所说的懒,只是性情上的,或习惯上的懒,做事喜欢拖延,具体研究上并不见得有很大的问题,导师的push其实是动力。第二种情况,也是因为学生懒,注意这里的懒并不是性情,习惯上的拖延,恰恰相反,在行动上学生表现的可能不但不懒,反而很勤奋,但他们是在用勤奋逃避自己面临的科研上的难题。这时候导师的push就像教练给游泳初学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背后来一脚,踢下水。这一脚很关键,如果不下水,你学习再多的游泳理论,也是学不会游泳的。第三种情况,所谓导师对学生的push,其实是导师对学生科研进展的阶段性管理。在研究生的最初的一两年,学生可能还不太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导师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学生定时完成,这种push其实是很必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导师对学生需要这么一直push 下去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讲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我认识一位澳洲的大教授。一次师生聚餐,有人问起他读博士的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导师管得严不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位教授告诉大家他的博士基本上是自学完成的,因为他的导师其实是挂名的,在他读博士不久,就有了好像是驻某国大使参赞的行政职务,根本没时间管学生。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可能都会发愁,没导师指导,研究怎么搞啊?博士论文怎么完成啊?怎么毕业啊?然而,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讲,没有导师指导,不还有同学,不还有别的教授可以讨论嘛,不还有图书馆,互联网嘛。这有什么可怕的?不但不可怕,这样的环境反倒造就了这位教授学生时代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人问,当一个博士生毕业了,开始自己独立职业生涯的时候,什么最重要?有人回答说启动基金最重要,有人说学生最重要,有人说人际关系最重要。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实是离开导师后的研究方向。很多人习惯性地会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做下去,这并没有问题,可能开始还会很省力,毕竟得心应手嘛。然而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学生在你博士论文这样方向上其实是很难走出导师的“笼罩”。一个真正有追求的学者,要想证明自己,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很多人一生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并不是因为不聪明,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么这个研究方向从何而来?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攻读博士期间长期思考,主要是独立思考积累的结果。
前面这个故事当然有些特例,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有导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调动双方的主动性。真正优秀的学生从来不会等着导师push一下走一步,相反他们会主动push导师。学生如何能做到push导师?那就要想导师所未想,急导师所未急,什么事想导师前面去,因为导师除了经验其他方面未必比学生高明多少。这样push导师的学生想不成功都难。导师们有时候私下里也讨论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将来会超过导师的成就?能读到博士这个阶段,聪明,努力这些品质都不是大问题,但有没有个性,这里的个性指的就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素质。有的人把这个素质俗称“不信邪”的精神。拥有这样精神的学生,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如果导师停止进步,学生超过导师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我以前的硕士导师培养学生的精髓之处就是“引而不带”。引就是引导的意思,但并不事无巨细地看得太紧,要给学生适度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不怕失败。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青出于蓝的学生。有着以前导师的经验,我现在带学生也是这样一个习惯。通常每两周我才跟学生meet一次。两周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太长学生容易懒散,太短学生压力太大,效果都不好。人都有惰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hard working 呢?光push其实效果不见得明显。最好的办法就是导师比学生还要努力,还要hard working,还要独立思考,还要不信邪。这样的表率作用下,学生是不需要push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