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数学认知从对自然数的认识开始,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认知历程,无论是否有自觉的意识与反思,起点都在自然数。
什么是自然数?
数学家们回答说,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自然数是由皮亚诺公理规定的那些对象,即
皮亚诺公理:
1.1是一个对象;
2.若n是一个对象,则有另一个对象n+(称为n的后继);
3.1不是任何别的对象的后继;
4.若m+ = n+ ,则 m = n ;
5.(归纳公理)如果(1)1在S中,(2)n在S中,则n+在S中,那么,所有的对象都在S中.
原来,数学家们对自然数的认识与小朋友是一样的:自然数就是数出来的东西!
让我们来“数(shu3)数(shu4)”(叫做“自然数”的东西):
1.从1开始数;
2.数到n,就一定能数“下一个”n+;
3.1是头一个数的;
4.每个数(shu3)到的数(shu4)都是不同的;
5.一直数下去(不能停止,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你就得到了全部的自然数.
多么有趣的事情,自然数原来就是这么自然的被“数数”所定义。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形式化的对象的构造,在人们实际的认知过程中,还有同时伴随着意义的建构,数学家们的本领正在于将形式和意义区别开来,并给出逻辑的顺序,在形式确立之后,研究和建构意义。自然数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多少”的概念,我们在之前的博文“儿童掰手指做算术是不好的毛病吗?”“数与运算——掰手指做算术的数学认知价值”“儿歌与自然数启蒙”中已经有一些讨论,这里进一步讨论有关自然数意义的建构与“有限与无限”的认识。
自然数的“数数”构造过程的意义首先是“多少”,5个苹果,8颗柳树,...有限的概念几乎天然形成:不重复不遗漏,将要数的对象数到n,则说这些对象有“n个”,也就是能够通过数数将全部的对象与{1,2,..., n} 一对一的建立联系,这就是“有限”的认识实质!但这一原则在“全体自然数N”这个显然“非有限”的情形似乎出现了问题,N可以按照简单的方式与它的真的一部分也一对一的建立联系,即与它的部分“一样多”,这是人们在无限认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惑。古希腊时代,欧几里得就在数学的基础公理中列入了“整体大于部分”的原则,要突破这一习惯的认识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困惑,人类对有限和无限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在上述“多少”问题通过“数数”建立起来的“一对一”的原则,仅仅是建立了对象的全体与自然数的一部分{1,2,...,n}或N的一种联系,“多少”的意义其实就是这种联系的存在性,即如果能够与{1,2,...,n}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则就是有限的情形(再规定空集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情形,这个“多少”的意义与“整体大于部分”的原则一致,否则,则将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实际上,这正成为所谓无限的一个基本特征:凡能够与其部分建立一对一关系的对象全体全体一定是无限的(不是有限的)!
认识总是从“有限”开始,但对“无限”的理解既不可避免,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数学认识的归宿。从自然数的意义建构开始认识这个重要的问题,也许会使数学的学习更早归入理性的轨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