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pei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peiY

博文

疆行漫记19, 2017年7月2,喀什-叶城-皮山

已有 3282 次阅读 2017-8-20 12:40 |个人分类:野外考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我们花了四天的工夫,也就只完成了对南疆边缘两个地点的考察,接下来的几天将要沿国道315进入南疆腹地探寻几个地方。今天我们计划经叶城到达皮山县,根据标本记录,要到Pishan Xian, Naoarbati 寻找叶城小蒜芥 (Microsisymbrium yechengicum)  [现已被处理为单种属安氏芥属(Anzhengxia yechengnica), Al-Shehbaz & German, Novon 25:12-17, 2016]

从喀什到叶城一路都是封闭的高速路,没有机会能停车查看植物。在车上闲聊时,说起我们想在叶城找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咨询下从叶城经新藏线前往西藏事宜。汪师说他有个亲戚在叶城迎宾馆任所长,交游甚广,应该能帮上我们的忙。遂请汪师赶紧帮忙与之联系,看看是否有时间一起吃饭认识一下。于是中午时分,在叶城迎宾馆的院子里,见到了王所长。中等身材,一脸真诚,一看就是值得信赖之人。一行人找了家餐馆边吃边聊。王所了解了我们的意图后,爽快地答应可以帮我们找车以及办理通行证,说好等我们返回叶城时再详细商谈。

午饭后,和王所告别,我们继续前往皮山县。出了叶城不久,就进入到了浩瀚的戈壁滩上。除靠近公路边有点稀疏的人工种植的固沙植被外,一眼望去都是干涸的沙土砾石。Naoarbati中文名是垴阿巴提乡,小陈用手机地图定位出是在叶城和皮山之间。于是按照手机地图指引,我们离开了主公路,拐到了狭窄的乡道上。途经一个维族村子时,看到种植有很多杏树,正是杏子收获时节,看到乡亲们把杏装筐,整齐地码在路边等待收购。他们的房屋整洁漂亮,看起来生活水平很不错。在进村的河滩上停车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植物球果百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又叫泡泡刺,果实未成熟时长椭圆形,成熟后变成圆球状,里面有一颗长椭圆形种子,充满了空气。这种结构应该是适应戈壁上风大的环境,利于其散播种子,在背风的一些地方,可以观察到很多掉落的果实被风吹来聚在一起。

借助地图导航,我们终于到达了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根据记录的海拔,找到了村镇外的一条峡谷里。公路在左手边半山腰上,峡谷底有一条河流淌。左边山坡甚是干燥,于是沿着条小岔道下到谷底,在河边的山坡石壁上搜寻起来,小陈我俩找了40多分钟,一无所获。本想到河对岸看看,却苦于没有桥。看看时间也已经接近晚上7点,只好让汪师掉头往回开,想着去下一个地点找算了。车上到半坡一个地势稍高的地方,我突然发现左前方河上有座桥,赶紧又让汪师把车开下去,到河边一看,原来桥只有一半,另半段被水冲毁了,车没法过去。不过因有几个大石头突出了水面,只要能从一个石头跳到另一个石头上,就能到河的另一边去了。当然也有点冒险,要是不小心脚蹬不到石头上落到水里,有可能被水冲倒。因别无它法,我决定冒险一试。站在断桥一边的一个大石头上,调匀了呼吸,使出平时踢球时支撑脚的爆发力,“啪”一声,稳稳地落在了中间突出水面的石头上。这下放心了,因下一截水流就没那么急了,不过这一松懈,后一跳没跳那么远,落到水里了,还好已接近河岸水不深,只是冰凉的河水灌进了登山鞋里,赶紧上岸把河水倒出来。很快就发现我的冒险和湿鞋是非常值得的,就在河边的废弃公路上,我找到了今天的目标物种叶城小蒜芥 (Microsisymbrium yechengicum)

又一次验证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然而让人奇怪的是仅一河之隔,该物种为什么只分布在河的一边呢?


叶城至皮山途中浩瀚的戈壁景观

整洁漂亮的民居

装筐待运的杏

球果百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未成熟的果实

成熟的球形果实

被风吹后聚集的散落果实

到达目的地

流淌清澈河水的峡谷

断桥

如果是你,敢跳吗?

“杯具了”

叶城小蒜芥 (Microsisymbriumyechengicum)

叶城小蒜芥 (Microsisymbriumyechengicum)

就是不过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0159-1071909.html

上一篇:疆行漫记18, 2017年7月1,慕士塔格冰川
下一篇:疆行漫记20, 2017年7月3,皮山-民丰
收藏 IP: 210.72.88.*| 热度|

2 刁承泰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