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勇敢 博爱 平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xj 在回升升

博文

从《后天》漫谈地球上的冰期

已有 5270 次阅读 2008-11-8 22:23 |个人分类:科普思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灾难, 戈尔, 温盐环流

图片来源http://lh5.ggpht.com/_7Phkqd0UFgc/SEC-KdwvCBI/AAAAAAAACqo/rQCyV5Qxb_U/7.jpg

这几天寝室正在调试供暖,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水路坏了,大家都在抱怨.几个本地的同学却说今年好多了,以往这个时候天已经非常冷了.于是大家开始讨论起气候来.有人提到了美国大片《后天》,有人提到了美国人戈尔曾经的一段讲演.内容是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讲到了全球的温盐环流等知识.大概只是一家之言,但我还是推荐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有时间看一遍.

 关于全球冷暖变迁,其实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上出现过无数次冷暖交替.当寒冷时期到来的时候人们一般称之为冰期,反之就是间冰期.当然也有人称呼冰期为冰河时代.其中时间较近的新元古代开始以来地球经历了三次大的冰期,(当然不是按我们的公元纪年)指约6亿年以来.这三次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当然有的人分的更细一些,因为在这些冰期之间也是冷暖交替的,所以还可以再分出一些小冰期.就好象你从医院出来看到的心电图一样.大冰期是那个大的波动突起,他并不单一,还有小波动在里面.而且地球的心波动比你那棵心的波动要复杂的多.

之所以会出现《后天》里的情景,是人们研究发现地球在的升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降温的过程却要快的多.(这方面的图件本来有很多,但遗留在北京的公用电脑里了,有兴趣我们以后讨论)这个时候也许再提一下戈尔的演讲比较必要.关于温盐环流的说法大概是这个样子:现在气候变暖,会导致格陵兰和北极的冰山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盐度,这又致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温盐环流完全终止,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因而停止向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结果导致这些地方温度剧降,冰雪再度大面积覆盖,反射更多阳光,一个新的冰河时代到来.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并不能解释历史上的那些冰期.根据很多地质历史资料,人们曾经提出了很多有关冰期成因的假说.大冰期的成因假说有“天文学假说”、“地质、地理学假说”和“大气物理学假说”等.“天文学假说”认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属于宇宙原因;“地质、地理学假说”认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地球本身的变化,如地极和纬度出现移动,海陆分布的变迁,地壳运动的变化等;“大气物理学假说”则认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大气圈透明度、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出现变异。其中,“火山成因假说”认为:火山爆发,火山灰上升至平流层悬浮多年,造成地面低温。还有学者认为“造成大冰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另外有学者提出了和地球磁场相关的冰期演化.这里所可能就太烦琐了,也许以后专门结合地球磁场方面的资料和地球磁极变化的最新模拟研究探讨这个话题会好一点.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有必要继续找资料来研究.

  我们现在最关注的大概是最近的第四纪冰期.由于离我们越近,我们可以有越多的资料,从南极的冰芯和黄土里都能找到几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痕迹.资料显示第四纪冰期中包含了很多间冰期旋回。目前我们正处于间冰期中,气候温暖。这个间冰期地质学家称为全新世,

今已延续了1万多年。而在此之前是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称为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最冷的时候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代(指工业化前)

47

我们非常关注以往的气候变化,因为这将影响到我们未来生活的状况.然而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往往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对于茫茫宇宙中的地球,它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由于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了,所以难免把很多现象都归为宇宙中的偶然事件.甚至地球上的火山行为.如果你对前面的一篇文章很感兴趣,《迷人的火山》也许你已经意识到了即使是火山和地震这样的事情,我们最终也是会有点眉目的.大概今天的巨型计算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帮助.即便是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地球的气候.在地球成长的白天黑夜周期里,或许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中午在哪里?这种可能越来越近了吗?我们还不知道,但至少今天的水平,我们会把地球由于从中国到美国旅行而引起的时差考虑在内.

注:学习随笔,内容未详细查证,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

1、王绍武  冰期一间冰期旋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4卷第1期  2 0 0 81

2、杨树庄 大冰期成因探讨  世界地质  第23卷第3

200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000-204939.html

上一篇:80后的参赛选手,我想对你说句话
下一篇:漫谈地球上的生物灭绝事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