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博士后研究也有坑:谈谈我的实验室伴侣 精选

已有 8959 次阅读 2021-8-1 11:56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玛丽居里项目除了博士之外,还有博士后;博士被称为Early Stage Researcher(ESR),而博士后则被称为Experienced Researcher (ER)。博士后的工资待遇要比博士高不少,但是资助的时间也从三年缩减到了一年半。要在这一年半时间里面做出点成就,如果没有以前的积累,是相当有挑战性的。我当时参加的这个大项目里总共有五名博士后,其中一名来自法国,跟我在同一个实验室度过了很长的时光,堪称我的实验室伴侣。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略有提到过这位博士后,当我还一个人在实验室孤苦伶仃阅读文献的时候,有一天导师过来很兴奋的告诉我说,我马上就要结束在办公室的单身生活了,原来他招到了一名博士后,再有一两个月就要过来了。我也兴奋的问了问这位博后的研究背景和来之后大致要做的工作,这博后在博士期间做的是微电子加工,跟我们的流动传热研究领域完全不相关。

但是导师招他过来有明确目的,就是让他来加工一些微电子传感器器件,用来测量微尺度流动与传热的参数,而且可以利用他在法国一个微电子加工实验室的经验和关系,回去做一些加工。很快他就从法国南部一个实验室过来了,人又高又瘦,满脸络腮胡,看起来确实要比博士老。他的英语不怎么灵光,但是社交和表达能力却很强,什么事情都能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的办公室从此热闹起来了。我俩整天交流讨论各种跟学术不相干的话题,包括历史旅游饮食文化电影音乐体育等等,经常一边讨论一边在电脑前面搜索出来相关图片和视频。讽刺的是,话题一旦回到学术上面,办公室就安静了很多,因为我俩没有太多可以讨论的,他不懂我的领域,我也不懂他的领域,只好回到各自的电脑前研究学习读文献。

慢慢的我发现,他性子很慢,对很多事情一点也不着急,常常满脸微笑,享受着当前的生活。我早上来才坐下来不到两个小时,他就说该coffee break了,叫我去旁边的小餐厅去喝咖啡,喝咖啡的同时继续各种海聊,我心里都着急要回去继续科研。后来跟旁边办公室的人也熟了,我们一起去喝咖啡的队伍越来越大,大家也不再AA付款了,轮流每次由一个人统一付款。

我导师一开始跟这位博士后讨论微电子传感器的设计,由这位博后负责跟法国那边实验室沟通联系,看看能不能加工出来,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根据法国那边的反馈,他们在一起不断的改进这个传感器的设计,以符合加工要求。这样子来来回回好几个月了, 我导师的性子比较急,看不到明显的进展,就经常催这位博士后。渐渐他俩在一起讨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我导师嫌进展慢,这博后嫌我导师不懂微电子和微电子加工测试。所以我在办公室经常听到两个人争吵,由于我导师会法语,估计也觉得用法语吵起来更带劲,他俩的争吵经常由英语切换到法语,吵到最后两人都没啥话可说了才沉默了下来,第二天见面好像啥事也没发生似的。

最后设计加工的问题终于解决的差不多了,由这位博后亲自回到原来所在的法国实验室去加工,他不紧不慢,回到原来的城市探亲访友,过了几周才回来。他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加工好的微电子芯片,一层一层的包装打开之后,里面闪闪发光,科技感十足,大家都非常兴奋。然而很快发现这个东西不能用,设计上还是有一些缺陷。只能又重新开始,重复之前的长周期。

然而这些工作上面的挫折,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平时的中午我们一起去尝试实验室周围各样的餐馆和咖啡,周末我们也经常一起去市中心吃饭聊天。整个实验室的人,一般在周五聊天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各自的周末计划,这个博后总是能借着这样的机会加入各种周末活动。 然后周一来到实验室开始兴致勃勃的讲起来他周末去哪里干了什么。除了吃饭以外,我们一起在周末还干过很多事情,能想起来的包括参观法拉利博物馆,去两个小时外的城市看赛马,打网球,去看威尼斯的嘉年华等等。

他也喜欢花功夫研究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玛丽居里项目经常有机会出差开会交流,所以我们经常要整理报销各项花费。有一次他花了好几天时间,研究清楚了我们这个项目对于出差开会晚餐报销的上限非常高。在他之前,我从没有心思去研究这些,也不好意思花费太多在晚餐上面。他发现之后就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应该把这些用到最大化,不能浪费啊。结果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爱尔兰开会,在他的怂恿下,我带他来到一个豪华中餐厅去体验中餐,我们放胆点了不少贵菜,那晚他好好体验了一回高质量的中餐,当然花费也是我平时的好几倍。后来我们也去体验了法国餐。

他的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我的实验台子和测试设备的电子相关问题,他总是能帮忙处理,而且还帮我焊接加工了很多很小的热电偶。我也尝试跟他讨论一些传热和流动领域的问题,让他更深入的理解我在做的研究,然而由于他的研究背景跨度太大,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我写的一些文章虽然加了他的名字,但是我清楚他对文章里面的具体学术问题,理解是非常有限的。

后来我去德国了,他还在意大利的实验室。我去德国之后写的文章也不再带他的名字了,但偶尔会跟他聊聊近况,几个月后他的这个只有一年半的博后项目接近了尾声。后来我得知,那个设计得很复杂也很fancy的微电子传感器,最终还是出了些状况,没能走到测试使用这一步, 我导师当初大尺度跨领域招人的如意算盘,在几经尝试之后也泡汤了。后来这个博后去了法国的工业界,在南法一家电子相关公司工作。

所以导师无论是招生还是做研究,如果领域跨度很大,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而其后果却需要学生和导师共同来承担。那位博士后,也许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长期在科研领域,也许这样的失败改变了他的职业选择,但是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拿着不低的工资,深入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各处旅游和参加学术会议,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学术漫谈”公众号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若加微信 (editingus),请注明姓名和研究领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297884.html

上一篇:博士生如何建立和发展科研合作?
下一篇:科研生活=科研+生活:聊聊博士生活的乐趣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8 夏炎 唐凌峰 郑永军 黄仁勇 刘立 黄永义 白龙亮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