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如何建立和发展科研合作,大部分人觉得这似乎不关博士生什么事,因为科研合作基本都是由教授导师牵头的。然而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情况,在科研氛围足够自由的情况下,博士生也可以抓住机会发展和主导科研合作, 这次说说我博士期间的一个具体例子。
1. 在学术会议上偶识合作者
一切的开始源于我博士第一年末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记得很清楚那次会议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夏天那里风景秀美,也有很多游客去度假。但是不管是开会的还是度假的,绝大部分是欧洲面孔的人,所以一位带着几位学生的亚洲面孔教授做完报告之后,很快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研究领域还跟我的很相关。
所以报告结束后我就过去跟他聊起来,得知他是韩国人,但是在东京一所大学做助理教授,他做的东西是纯数值模拟计算,而我做的大部分是实验研究外加少量数值模拟,所以我们两个人的研究方法交叉也有少量重合。进一步了解后得知,他之前在东京另外一所大学师从一位日本教授读博,日本教授年龄比较大,而他有幸成为了这位教授的关门弟子。所以那位日本教授把自己一辈子发展起来的一套复杂的数值计算方法和代码都倾囊相授给他,他自己在另外一所大学独立之后,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带上自己导师的名字,以示感激和尊敬。
那次会议期间,我俩只是简单交流一下,顺便分享彼此的经历,并没有想过科研合作的可能。开完会之后我也渐渐把这事抛在脑后了,但是第二年我在意大利参加另外一个学术会议的时候,又看到了他带着学生不远万里来参加这个领域内小小会议,让我感叹他对于这个研究领域一定是真爱。有了去年的基础,这次我们聊得更加深入,也引出来了合作的可能性的话题,看得出来他对我的实验研究很感兴趣。会议结束之后,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就去把这事情跟我导师谈了谈,导师持一贯开放鼓励的态度,所以我就在这个方向上面继续往前走,跟这位教授开始时不时有一些邮件交流与讨论。
2. 了解日本学术文化的窗口
半年之后,我和导师去日本参加了一个领域内更大的学术会议,这位教授自然也过去了,并且带过去了更多的学生。有了之前的基础,这次会议期间,我们基本已经是老熟人了,每天会议结束后的晚上,他带着我们去很有特色的本地餐馆去品尝各种日本餐,有时完了之后还去尝试一下日本的路边摊。吃喝期间我们海聊各种过去的经历,他对他的导师带着非常崇拜尊敬的情怀,这点跟中国的师生情很类似。
他谈到的一些事情让我对日本的学术文化有所了解。其中一件是在他博士期间,研究室所有的学生必须在教授离开之后才离开,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日本教授科研非常勤奋,经常晚上比较晚才离开,所以他们一大堆学生就待在研究室耗时间,即使已经没有精力做科研了。有一天晚上,导师在离开之前找他讨论一个问题,结果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他内心很焦急,因为马上要错过他回家的最后一趟地铁了,但表面上还是很有耐心,一直到跟导师讨论完,所以那天晚上他错过了地铁没法回家,只好在研究室过了一夜。
这事跟我自己的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一般来实验室比较早,离开的也早,有一次我正要收拾离开的时候,我导师过来跟我讨论具体的实验问题,结果讨论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那阵我肚子饿得大脑已经有点断片了,脑子昏沉沉反应也滞后,我就直接把自身情况告诉了导师,结果导师很抱歉的让我赶紧回家吃东西去。
话题回到这位在日本的韩国教授,参加完日本那个学术会议不久,我按照培养计划,去了德国KIT。结果这位教授问我在德国的住址,说我们在日本会议期间,他的学生拍了很多我们在一起交流活动的照片,他把这些照片刻成光盘要给我邮寄过来,我顿时很感动,觉得他很有人情味而且在细节上面做得很好。我们的学术合作也越来越深入了,并且一起发了几篇文章,他照例把他的博士导师的名字都加在这些文章里面了。有一次我卡在了几个数值计算的方程上面,这是他的导师的专长,我就斗胆给他导师写邮件请教,结果老先生非常认真及时,在三、四页纸上面工工整整手写推导了相关方程,然后扫描给我发过来了,我内心充满了感激。
3.实验室访问交流
在我博士的最后一年,毕业论文写完之后还有几个月的空档,导师让我趁着这几个月还有奖学金,整理一下之前还没有发表的数据。那年我也计划去日本参加另外一个学术会议,我觉得趁着去日本开会,可以顺便去这位教授实验室访问交流一段时间,那阵这位教授已经跳槽高升,从东京去了日本南部的一所大学。但这个意味着要有一笔额外的花费,我斗胆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导师,导师也挺赞成,所以我马上跟这位教授谈论在交流期间具体做些什么。
由于慢慢的跟这位教授的日本导师也很熟悉,我就提出在日本的会议之后,能不能顺便去参观一下他导师的实验室,他导师很爽快的答应了,并且给我推荐了学校附近的旅馆。所以那年夏天我先在札幌开了几天会,结束后自己一个人来到东京,一是参观实验室,二是旅游。老先生非常认真负责,第二天早上我从旅馆出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已经在旅馆门前等着来接我。接上我后,跟我一起坐地铁去他的实验室,给我详细讲解他的实验装置,完了之后还一起吃了个午饭。
之后我又一路南下,来到这位教授刚搬过来不久的大学和实验室,他和学生已经早早把需要做的测试条件都准备好了,我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却测得了很多有效的研究数据,并且后来写成了一篇文章,这也成为我经历过的最高效的合作。此外,周末有空的时候他会带着我去附近的景点转转,还请我去他家吃饭。我们在合作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出来了友谊,在我博士毕业之后,我们还有联系。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学术漫谈”公众号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若加微信 (editingus),请注明姓名和研究领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