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p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zureps

博文

老师,学这有用吗? 精选

已有 8797 次阅读 2016-7-3 05:43 |个人分类:教学体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经常会有同学问:老师,学这有用吗?简单的思考,一门课程有用与否,要看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处理什么样的问题,才可能针对性的回答所学课程是否有用。但是这很难,除非未卜先知,否则就无法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和大学之前的教育模式有关,从小学升初中的小考(有些地方已取消小考),初中升高中的中考,再到高中升大学的高考,在这几个过程中都以升学为目标,课程的有用与否就很好区分。考试课为主课,重要、有用!不考试课为副课,不重要、不是很有用!甚至一门课程也要分出重点, 一切以考试为目标。

我国小学一般6周岁入学,18周岁进入大学,我们用了大概1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课程重要性筛选教育。进入大学,习惯了这种思维,要在所学课程上分出重要性,这是大学之前就培养起来的学习思路。

在这一思路下,大部分同学就划分了大学课程的重要性。对于考研的同学,重要的课程有英语、政治,加两门本专业的业务课;对于不考研的同学,重要的课程就是实习、业务能力、工作经验!这些选择在表象上看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你愿意再多思考一点,这种思维带有很强的功利心,并不适合一个人的长期发展!

一些考研的同学,只学和考研相关的四门课程,对其它课程不够重视。如果上了研究生就必须认真学习,把自己缺憾补起来;否则就只能凭借四门考试课程从事科学研究,这样做是否有些过于异想天开?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将升学本身视为全部目的,从不从事科学研究就是不重要的事。(呵呵~ 接受你的导师真是倒了大霉了!如果导师仅以代研究生为全部目的,你成不成才就是不重要的事了!你就倒下大霉了!这双方还会相互感染。)

打算就业的同学也经常会说:学这么多课程,到了工作单位还是啥也不会,都得从头学。这种观点大概是和技校做了一个对比,技校的学习直接和工作岗位相关。但大学比技校稍高一点的地方在于,技校要求学生“知其然”,然后能操作就达到了培养目的;而大学生要“知其所以然”,然后能成为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从业者!如果大学生希望大学直接教授操作技能,就混淆了大学和技校的社会功能。

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实际表现了人的功利心,过于功利并不利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功利心在课堂上表现为没用、不重要的课不用心学;拓展到在工作岗位上就是挣钱少、得不到名利的工作不去干;在生活上就会认为没用、不重要的人就不去交!功利,直奔主题,围点打援,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很容易培养起拥有功利心的自豪感!但功利也容易让人不择手段、成为毫无底线的人,况且功利下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事做人上还是应该有所选择,应该抛弃太过的功利心。


学这有用吗?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功利心,也反映了学生无意识的自我封闭、缺乏开放学习心态,这是人生的自我束缚!假使每门课程,都事先去设定有用性,没用的不学,不学怎么知道它是否有用,也许你避开的正是你苦苦找寻的。但由于自己的自我封闭,就不肯仔细思考和变通它对你的作用。

这就好比学生周围画好了一个圈,中心放着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知识,依此向外扩展,颜色的深度逐渐变浅,标志着重要性逐渐减弱,大量的知识处在所画圈圈的外面。这个圈就是画地为牢,自己对于圈外的东西不甚了解,将来就只好生活在圈里,获不得自由。


大学要产生新思想,学生要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这个圈。一门课程是否有用,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是经验之谈。只能是别人走过的路,觉得路上需要这个,需要那个,你照着他的路走,就可以回答,学哪个有用学哪个没用。

如果你不甘心照着别人的路走一辈子,那就必须自己要能有所创造,创造就是要诞生从来没有过的新事物。这样,就不能把自己的大脑当成知识存储器,而应该是知识反应器,要让不同的知识在你的大脑中发生大量的化学反应,只有化学反应才能产生新事物。

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化学反应的试剂,只有大量不同的、性质迥异的知识才能产生令人新奇的新事物。因此,学文科的应该学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应该有些文学修养,医学、农学、伦理、法律,这些学科之间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壁垒,不要人为的设置自己成长的障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知识构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指你的专业技能,广度就是要让人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多涉猎除专业知识的其它知识。

再强调一遍,如果你是要照着别人的路走,就可以知道路上需要带什么,大脑就可以简单的处理为一个存储器,能少装点就少装点,免的大脑负担太重。如果自己人生渴望有所创造,只有存储功能的大脑就不再适用,要让大脑成为反应器,不同的知识,就是你发生化学反应的试剂,我们一起静待会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新奇事物!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7068-988296.html

上一篇:考试作弊的是与非
下一篇:蒸汽机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收藏 IP: 171.116.95.*| 热度|

22 魏焱明 张红光 尤明庆 姬扬 晏成和 陈南晖 黄永义 叶建军 蔡宁 王金良 张云 史晓雷 马军 梁洪泽 徐绍辉 王林平 ghzhou5676 guhanxian xlianggg wangshixuan sunyang86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