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cunk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cunkuan

博文

古人的通假字和现代人的错别——一直让女儿耿耿于怀的问题

已有 4036 次阅读 2015-4-2 21:0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错别字, 通假字

   一个一直以来让女儿耿耿于怀的事情:古人写错字是通假字,现代人写错则是错别字。下面她的一篇演讲稿,算是她自问自答了吧。呵呵~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通假字。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通假。通假又叫通借,也称为假借,是古人字写时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原字的现象。

   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通假字可谓是一些同学的大难题。回答问题也会出现只解释词义,忘写通假字的“二百五”现象。于是,就有同学这么说:“古人写错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却叫错别字。

   不过,抱怨归抱怨。通假字究竟是不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通假字。“女”通“汝”例诲女知之乎。“说”通“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不”通“否”尊君在不?“诎”通“屈”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这些通假字都在*读音或字形上与原字较为相近。

   可是,通假字究竟可不可以与错别字划上等号呢?

   这要从古人使用通假字的原因说起了。

   首先,是用字的不统一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其次,是由于忌讳问题  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

       接下来,就是方言差异  我们历史课上就已经学到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然后,就是由于别字现象。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民间普遍用通假字,以讹传讹,用惯了。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就采纳通假字作为标准写法,而不采纳本字。比如指挥本字应该是指麾是用来指麾军队调动的旗帜,转作动词,发号令。而民间长期写的指挥”“挥军南下其实本来只有摆动舞动的意思,没有发号令的意思。

     由此可见,通假字是一种文言现象,*和错别字是不同的。通假字的产生也是由于种种因素造成的。而如今,随着我们文字的统一规范和书写习惯与写字工具的发展,通假字的现象也就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同学们学习语文要脚踏实地,写错字也别把自己和古人相比了。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879369.html

上一篇:”环评“变成”坏评“,谁最该挨打?
下一篇:新环保法须拿屡教不改的漳州PX祭旗!
收藏 IP: 124.77.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