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的人们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中,合作共享着各种资源和收益,这利益的分配奖惩赏罚关系到群体合作的存亡。无论是国际纠纷、社会矛盾、职场竞争、小孩分糖还是夫妻吵架,经常听到抗议是:“这不公平!”寻求公平成为弱势一方觉得理直气壮反抗的诉求。
到底什么是公平?先看一个故事。
张三、李四和王五,哥仨各带干粮出去玩,分别带了两块、四块和六块饼。中午吃饭时遇到一老头,四人分吃了这些饼。老头是大款,聊得开心,走时送了他们六千美元。怎么分配这六千钱,三人有了争议。张三说:“哥们平分了吧。”王五说:“凭啥?平均每人吃了三块饼,那老头三块都是从我那儿出的,小三这餐还是蹭李四的,这六千块得归我。”李四是个领导,大喝一声:“别吵了!王五饼多,拿两千,张三拿一千,剩下归领导。”
你们说哪种方案是公平的?
张三的理由是:人生而平等,咱穷饼少,尽力了。这天上掉下来的横财,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就该平分。这是绝对平均。
王五的理由是:要不请老头吃饭,这外快也不会来,虽然几块饼不值这六千美元,但可以看作投资所得。我承担了白请人吃饭的风险,也该得到意外的暴利。你们也可以请老头,我付出就该我得。这叫机会均等。
李四的理由是:人在集体中,像打架呀,外交呀,组织活动的事都得有人干,要代价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需求和贡献也不同,并不是大饼决定了一切。再说那时小三和我吃了你的饼,老头吃的还是我和小三的饼。个人是短视的,集体要维护的,权威是必要的,坐在什么位置就该得什么待遇,谁坐在那儿都是一个样。这是计划分配。
公平的基本内涵用数学精确表达出来是对称性,就是说这分配方案对相同条件的人,你把X和Y的名字对调,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对于这个“相同条件”有不同的解读。张三认为只要是人都是相同条件,公平的对称性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李四认为不同的类别需要区别对待,对称性在角色的承担里。王五认为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对称性在竞争的机会上。不管怎样,这三者都有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对称性。不是我满意了才公平,是我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时也觉得满意了才行。
哪个标准最合理?
有的科普文章认定王五最有理,那是念经济学的,卖的是稀缺资源下最能促进生产分配的学问。资本主义把一切简化成金钱的关系,认为自由经济是天经地义。其实这些分配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放在哲学上【1】,各方都能说出一番的道理,空对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打”起来了,才落到现实的地面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博弈了。
合作的意义在于双赢。其中的利益,它可以是金钱,权势,感情或者赏罚等等目标,各方都要受益才行。公平是合作关系中利益瓜分时,各方都觉的可以接受的状态。如果没有合作关系,就无所谓公平,大家各玩各的,后果自负,谁也怪不得谁。只有合作了,对分配不满意,威胁到合作的关系,这才成为问题。
这故事中,三个人合作聚餐请了老头,有了利益。如果老头只给六块钱,或者大家都是大款,谁都不在乎这份钱,多半笑笑怎么分都行。为什么?这资源不足以诱惑需求,无竞争就相安无事了。反过来,资源与需求相比极端匮乏,人人眼冒绿光,吵得不可开交时,没有一个理由大家都认同,耗下去谁也得不到,大家利益也受损,如果没办法把对方给灭了,只有妥协平分才了事。如果局中人实力很不平衡,谁的拳头硬来维护团体,分配由他说了算,这团体也可能稳定。只有是大家很在乎又可以商量的时侯,大家才愿意遵守能刺激积极性的机会均等原则在这集体中相安无事。所以现实中的分配标准是依能否维持合作关系的博弈局势而定。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建立一个“新和谐公社”,按绝对平均的理想来分配消费。结果这个实验只经历的四年便告破产。原因就是物质还没丰富到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环境也没恶劣到非要抱团才能过日子,愿意多干活多享受的人就不愿与其他人合作了。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除了近一两百年外各国都是君主独裁制。不是那时人傻,没人传播先进思想,不知道为自己争权益。而是这种权威按角色分配的模式,在当时生产力下,对外竞争对内维稳都胜过其他,其他的包括雅典的民主和印度的佛国都只是昙花一现。革命造反改朝换代虽然都以反对不公平为诉求,成功之后大多只是个人之间的财富转换,分配的原则依然不变。只有到了经济发展到旧的分配模式不能在博弈中保持合作关系稳定时,新的模式才会胜出。
认定公平应该是无条件平等的人说:这只是丑陋的现实。只要通过宣传教育,大家觉悟提高努力变革,社会总是从相对公平向绝对公平的理想前进的!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学校,政府职位是一个稀缺资源,至今还不能保证想进的人都能得到,也不是人人都想到那儿分一勺羹才甘心。所以无法做到绝对平均。各国现在都是用考试成绩来实行机会均等的公平。这时黑人等维权的抗议说:我们处在较低的起点,所以这个竞争对我们不公平。于是美国有了平权法案,学校政府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当亚裔学生也是社会起点较低的少数民族,在这自由竞争中占有较大成功比例时,美国学校提高了亚裔学生的入学成绩标准,以减少他们对这资源的占有率。这是为了减少大众的怨言,政府用计划分配来干预机会均等的公平。你说这是前进还是后退?
按说给国家内各民族做到一视同仁较合理,但中国政府给少数边疆民族比汉人高得多的优惠,美国也给印第安人经营赌博的特许,这是因为一定的局势下如此权宜的计划分配,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对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好处更大。是否改变依政治需要而定。
在最讲市场自由的美国,到了经济危机“看不见的手”要坏事的时候,联储局也进场干预市场公平分配,挽救罪魁祸首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大印钞票强力扭曲利率。为什么?资源竞争的烈度决定了博弈的局势,从而决定了分配的原则。
现实世界公平是博弈后的一种均衡状态。在动物世界不懂的丛林法则的个体和物种都已死去,留下弱肉强食的公平。在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阶段,不甘于社会分配规则的人,大都被边缘化。在人际关系中昧于情势一味固执己见的人多是愤世妒俗的失意人。当理想不是适合形势需要时,这个理想只是反叛的旗帜,改朝换代的借口,并没有真正进步的意义。只有在分配原则不再符合资源状况时,变革才有可能成功。这个变革也并非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欧洲经历了在教会的统治下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其中一个原因是基督教道德的黄金律“己有所欲,必施于人”,认为自己手持真理心怀慈悲就可以用刀枪剑戟来挽救别人。这仍然是现代西方世界对外的思想方式。对内而言,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他的道德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同中国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教诲。以这个道德观,他创立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洛克和卢梭等人影响至深。公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之所欲,施加于人”。你在抗议不公平时必须了解这一点。
实际上这三种的公平同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园小朋友分糖,每人都一样,绝对平均。公司里的员工的工资是按职能分配的,计划分配。到股市赌场一掷千金,机会均等。挣扎求温饱时,决定家庭经济的人得到较高的待遇。衣食无忧时,相互间的尊重平等就不因地位和收入而不同。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仪。所以谈公平要审时度势。当你愤愤不平向老板、家人、朋友抗议时,你要明白这不公平可能只是你单方面的标准。如果你很认真,你必须考虑好与这合作决裂后的得失。这样你才能真正明白你是不是在理。
公平在谁也奈何不了谁时是绝对平均,有权威时按计划分配,在可以讨价还价商量时是机会均等。为什么是这样的?我的权益到底有多少?这是下一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什么是公平的起点?/我们该得到什么?http://v.163.com/movie/2010/11/5/3/M6GOB7TT6_M6GOD1A5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