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啄木鸟专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qinghui 对错误的数学论点发表评论

博文

Zmn-1034 薛问天 : 沈卫国与文心一言对话,双方都是错的。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评《1033》

已有 356 次阅读 2023-12-17 16:47 |个人分类:数学啄木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Zmn-1034 薛问天 : 沈卫国与文心一言对话,双方都是错的。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评《1033》
 【编者按。下面是薛问天先生的评论文章。是对沈卫国先生的 《1033》的评论。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 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意见。《专栏》中有些文章发扬了啄木鸟精神,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行了说理的批评。但请大家注意,也有些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在这里发布,就是为了引起和得到广大网友们的评
论。不要以为在这里发布的文章都是正确无误的。】


 
 
沈卫国与“文心一言”对话,双方基本上都是错的。

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评《1033》
 

薛问天 

xuewentian2006@sina.cn


 
薛问天-s.jpg 
一,如果有人在问这样的问题。

【同一个数学符号 , 在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页, 同一行中,表示的是不同的对象,这里面是不是个矛盾或问题?】他认为这是矛盾,是问题。还说这还不是矛盾, 还有什么是矛盾?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举个例子。

有两个方程题。
 (1),求解方程2x-1=0。得出解x=1/2。
 
(2),求解方程4x-1=0。得出解x=1/4。

请问这里有没有矛盾。

两个方程式的未知数的符号是完全相同的,都用x表示。但是它表示的数值却不同。怎么同一个x,既有x=1/2,又有x=1/4,就认为这是代数学的矛盾。

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这里不是矛盾。人人都知道,这同一个x是在不同的方程式中出現的,在不同方程式中出現的未知数,自然代表的是不同的对象。

为什么在这里都是【同一个数学符号 , 在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页, 同一行中,表示的是不同的对象,】却说它【不是矛盾】呢?

就是说,如果通过上下文,文中说明了,或者文中没说明,但根据我们最起码的知识显而易见地知道,虽然这是同一数学符号,但是是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的,知道它在不同的地方所表达的不是同一对象,具有不同的值就不是矛盾。不是同一个对象,它们有不同的值当然没有矛盾。

这样我们就可以正确的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如果通过上下文,我们明确地知道,这个数学符号在不同地方表示的是不同对象,那么既然知道它们是不同的对象,它有不同的值,就不是矛盾。是可以允许的。〗

我认为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的允许和说它没有矛盾,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一符号是在不同的场所表示的是不同的对象。不能说这是数学中,概念和符号具有【灵活性和多重含义】,【确有着多重的含义和用途】。要知道,在同一个地方出現的符号,或者在不同地方出現表达的是同一对象的符号,在逻辑上是绝不允许有【多重含义】的,这里没有任何【灵活性】可言。对于这样的符号表达的对象如果等于多个值,那毫无问题,就是矛盾。
 
 
 
二,关于微积分中对微分的定义就是一种典型的事例,

要知道在微积分中,是对函数定义了两个微分。设有一函数y=f(x),若知Δy=AΔx+0(Δx)。则把其中的AΔx记作dy,称为函数y=f(x)的因变量微分,把Δx记作dx,称为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后又证明其中的A是函数y=f(x)的导数A=f′(x),从而有dy=f′(x)dx。因而函数的这两个微分,都是函数y=f(x)的属性。说它是函数的属性,是指函数相同则它的属性相同,函数不同则它的属性就不一定相同。

有人认为dx.dy是在变量x.y前加d,就错误地以为dx.dy是变量x.y的属性,以为变量相同微分就相同

这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只讨论一个函数,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当把不同多个函数放在一起,当不同函数有共同的变量时,讨论微分就出現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例如对于复合函数
 就有三个函数。对于这三个函数的微分,按照微分的定义,分别有如下等式:

(1)y=f(x),dy=f′(x)dx,

(2)x=g(t),dx=g′(t)dt,

(3)y=f(g(t))=h(t),dy=h′(t)dt。
 这里就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①,在(1)中的dx是函数f的自变量微分。在(2)中的dx是函数g的因变量微分。虽然分别在(1)和(2)中都用dx表示,但是这是对两个不同函数分别定义的两个不同的微分。为了在把三个函数合起来讨论时不引起矛盾,在(1)中的dx(是函数f的自变量微分),就用dx1表示。在(2)中的dx(是函数g的因变量微分),就用dx2表示。而不再用dx表示。

②,在(1)中的dy是函数f的因变量的微分,在(3)中的dy是函数h的因变量的微分。虽然分别在(1)和(3)中都用dy表示,但是这是对两个不同函数分别定义的两个不同的微分。为了在合起来讨论时不引起矛盾,在(1)中的dy(是函数f的因变量微分),就用dy1表示。在(3)中的dy(是函数h的因变量微分),就用dy3表示。而不再用dy表示。
 也就是说微分是函数的属性不是变量的属性。在(1)的函数y=f(x)和(2)的函数x=g(t)
虽然变量x相同,但函数不同,则相应的微分也不同,一个是dx1,一个是dx2。

在(1)的函数y=f(x)和(3)的函数y=h(t)虽然变量y相同,但函数不同,则相应的微分也不同,一个是dy1,一个是dy3。

当然不同的微分,最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但是在前面的表述中,同样的符号dx,在(1)和(2)中表示的却是不同的微分。同样的符号dy,在(1)和(3)中表示的也是不同的微分。由于根据微分的定义,我们知道它们是对不同函数定义出来的不同微分。我们明确地知道,这个数学符号在不同地方表示的是不同对象,那么就知道这不是矛盾。是可以允许的。而认为它是矛盾就是错误的。
 
 
三,所以沈卫国先生的观点,

说【任何一个变量, 对其微分而言, 同时就有两种身份, 一种是其函数的微分, 这种微分不 是其增量。 另一种是自变量的微分, 这种微分就是其增量。 这里面是不是个矛盾或问题?】【在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页, 同一行中, dx 有时表示 x 的增量(按自变量的微分定义) , 有时又不是其增量(仅仅是增量的一部分的线性部分。 按函数的微分定义),不同身份、 数值都是微分, 数值还不一样, 这还不是矛盾, 还有什么是矛盾?】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他对微分的理解是错误的,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dx并不是变量x的微分,並不是【同时就有两种身份】同一对象。微分是函数的微分。dx在(1)中表示的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dx在(2)中表示的是另一个函数x=g(y)的因变量微分。已说清楚了,这同一符号dx不是有时这样有時那样,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即在不同函数的微分表示中,表示的不同函数的不同微分。既然是不同对象。含义不同数值不同,并不产生任何矛盾。认为这是微积分理论的矛盾是严重的错误。
 
 
四,而"文心一言"的回答也有错误,

把dx看作是变量【x的微分】,没有认清这同一符号dx是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函数表达的不同微分,不同对象。却说这是数学中,概念和符号具有【灵活性和多重含义】,【确有着多重的含义和用途】。认为【在微积分中, 符号 “dx”的确有着多重的含义和用途,】

认为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对这种多重含义,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看作】和【解释】。甚至认为这是数学的【概念上的微妙之处需要仔细的思考和理解,】【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会逐渐变得清晰和有条理。 所以, 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矛盾, 但实际上这种多重含义和视角是微积分理论丰富 性和深度的体现。 】认为这是数学【作为一种描述变化、 运动和相互关系的工具所具有的 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没有认清这同一符号是在不同地方表示的不同对象。如果认为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学对象,可以【具有多重含义】具有【灵活性】,可以由读者去【看作】和【解释】,那当然是严格的数学绝不允许的。
 

最后沈卫国和"文心一言"在这点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見【同一篇文章、 同一页甚至同一行中出现数值不同 的 dx 确实构成了一个矛盾。 】

这就是两个人的共同错误。因为微分的定义已说清楚了,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dx在(1)中表示的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dx在(2)中表示的是另一个函数x=g(y)的因变量微分。已说清楚了,这同一符号dx是在不同的函数微分表示中,表示的不同函数的不同微分,不同对象。含义不同数值不同,并不产生任何矛盾。认为这是微积分理论的矛盾是严重的错误。
 
 
 
 
【编者注。读者可点击頁面最上面的〖博文〗这个选項,来查找本《专栏》的其它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1414207.html

上一篇:Zmn-1033 沈卫国: 它比很多“真的人”强太多:就微分的定义中的矛盾问题与“文心一言”的对话
下一篇:Zmn-1035 师教民 : 单个讨论薛问天先生的Zmn系列文章中的问题(3)——评薛问天先生的文章1032
收藏 IP: 111.19.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