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在10月组织了一次参加以色列水技术与环境控制展览会,并考察以色列的一些与水相关的产业。我作为一名成员参加了主要由省内部分环保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参会考察团。虽然在以色列只呆了短短的一周时间,但以色列的水资源的状况,他们采取的节水措施,以及在利用水资源取得的成就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中海边的特拉维夫
以色列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是在地中海边的地形窄长的国度,一年分为冬天的雨季与夏天的旱季。自然降雨严重不足,年平均降雨量不够总用水量的10%。目前大约50%的淡水资源来自海水淡化,其污水回用率高达70%以上,此回用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可见在水回用领域,以色列是做得非常优秀的。以色列作为欧美优质水果、蔬菜与鲜花的最大出口国,成功地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为降低农业的用水量,提高农业水的利用率,以色列广泛采用滴灌技术,滴灌技术的水利用率可以高达90%,而我国农村采用的漫灌方法,水的利用率只有30%不到,这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以色列的农业节水技术,现在已推广到周边的约旦等国,若在我国西部的一些缺水地区加以推广应用,一定能取得重大成果。在与以色列的企业交流与水技术的会展上,我们也了解到,目前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已在我们的部分地区加以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成效,随着推广范围的扩大,一定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成果。
草地中的滴灌水管,草仍采用耐旱植物
以色列的人工湿地实验系统
作为一个只有800万人口不到的小国,且在周边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以色列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也是令人敬佩的。世界公认最会做生意的犹太人,他们的营销方法和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如给客人赠送一些小礼品,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与加深印象;在产品宣传展示中采用精美的宣传品,包括印刷品、录相、模型与真实设备展示等。
死海边的宾馆泳池
在死海中漂浮看报
耶路撒冷的哭墙前
在水处理领域,特别是高精尖技术,我的感觉以色列并不多,这次展会,几乎没有看到能令我“眼睛一亮”的新技术,但以色列人开发的技术是实用的,且都是被干旱的环境驱使,或市场需求而开发出来的。如由于缺水,以色列人率先开发了最节省水的滴灌技术,并将滴灌技术应用到极致,从农业,到城市路边绿化,都使用了节水的滴灌技术,在所有的绿草地中,都能发现铺设在草丛中用于滴灌的小塑料管道。毫无疑问在全世界,滴灌技术以色列是做得最好的,与滴灌相关,就是如何脱除水中的悬浮物,因为滴灌的小塑料管中,要开许多非常小的孔,若水中有大一点点的悬浮物,就非常容易堵塞滴灌的小孔,故用于滴灌的水,必须经过过滤器过滤以脱除这些悬浮物,由此就生产了一个对过滤器的强大市场需求。在这个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经多年发展下来,以色列的过滤器也差不多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做过滤器的厂家也很多。从展会上看,以色列本土的供应商中,做水过滤器的厂家就占20-30%。
以色列开发的不同的过滤器
以色列建有全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厂,目前最大的淡化水厂,处理能力达到一年1.5亿立方米淡水,海水淡化的水占以色列全国工农业总用水量的50%,这些指标也都是全世界领先的。但我们也看到,海水淡化的核心技术,反渗透膜并不是以色列生产的,他们是在强烈的市场需求条件下,将这个产业做到最大,在工艺流程设计中,通过不断的改进,优化设计,从而降低了海水淡化的处理成本。从这些方面看,在水处理领域,以色列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最大海水淡化厂的经理在一起
以色列海法市的中轴线
以色列最大的海水淡化厂
从国土面积,人口规模上来讲,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其人口只有广州市的一半,但却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这次以色列水技术与环境控制展览会,我国去的各界人士可能占了除以色列本土人外的一半。展会开幕的当天下午,还专门召开了一个“以中水及环境技术合作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大约有300-400人,会场上90%以上都是中国人。我们相互讨论也知道,以色列的水处理技术不可能什么都比我们做得好,有些技术拿到中国来,在严苛的国内环境排放标准下,也是不可能达到国内的排放标准的,但在以色列却能在实用的条件下得到广泛应用。
会场上差不多都是我们中国人
想一想真有点汗颜,我国的人口是以色列的100多倍,我们的口号叫得比谁都响,整天讨论何时谁将拿炸药NB奖,但研究与应用的距离比以色列要远得多。以色列的“基布斯”集体农庄依然存在,我们的公社都已全撤消。我们的环境标准要比以色列严,但却普遍存在不按标准执行的偷排现象。
特拉维夫拉宾广场的生态水池
犹太民族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人民普遍素质较高。市区虽然没有国内大城市一排
排的高楼大厦,豪华的装修,但市区街道整洁卫生,合理的绿化,鸟语花香,也给我一种实用,不铺张的感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