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就是论文发表或出版专著,论文发表在越高端的杂志,专著得到众多同行的好评,是对基础研究者研究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当然,基础研究能够得着天的研究,应肯定是被公认为某一重大理论的首先发现者,目前能让大家都看到的最大的肯定一定是NB炸药奖了,虽然这个奖约100万美元左右,但这奖的荣誉及荣誉后的其它收益,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在我国,在理化生医等方面的NB奖还没有零的突破的条件下,其荣誉与收益将远超科技发达的美国。
对应用研究而言,虽然也可以发表一些论文,申请一些发明专利,但若研究的结果,只止于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是远远不够的,若这样也就成为下达不到地的研究了。有一个故事,猴子看农民在田里掰玉米,农民都背着一个背篓,掰下玉米向身后一抡,就掉进背篓中。猴子也掰玉米,也学农民一样将玉米往身后一抡,无论掰多少,到头来,仍是二手空空。我有时想,对于应用研究的人,若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的阶段,没有进一步将其成果转到专门的成果应用转化机构,或自己付出大量的精力进行进一步的成果推广,也就象猴子掰玉米一样,虽然在田里也掰了不少玉米,付出了不少劳动,但到头来,仍是二手空空!
如何将有应用背景的研究成果转化,应该讲多年来政府与相关部门也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如华南理工大学率先搞了大学科技园,当初提出的口号就是将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一些省市级政府的科研主管单位,也希望通过设立“产,学,研”的合作资助项目,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年实施下来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虽然这些措施想法很好,也取得了一些转化成果,但总体上来讲,收效甚微。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多方合作缺少必要的信任,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合作,合作的几方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本来合作的双方共同努力能克服的应用推广困难,而因缺少信任,没有充分的沟通,就会使小问题扩大,最终成果转化失败。
美国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与我国还是存在不少差异。首先,搞应用科学研究的组织者主要是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大企业。如我参观过的日化产品生产的巨头宝洁公司(P&G),药品生产的雅培公司(Abbott)都有公司自己非常庞大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也都是从各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他们在公司中搞研究工作,也比不少留在大学做教授的待遇要好得多,但公司要求所有的研究成果归公司所有,平时发表科研论文都要经过审批,申请的发明专利,一定是公司的知识产权,据说各个公司也都有奖励计划,专利发明人能从专利在公司的产品收益中,分得一定的利益。由于在一个公司内搞研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协调就比政府容易得多,而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就是缺少这种自我的研发能力。虽然为了税收的减免,每年都有不少企业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但真正具有前瞻性研究能力的企业还是太少了。对高校等获得的应用研究成果,美国习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推广,最主要方法是获得风险投资资金,将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产品,或被其它的大公司收购,或将产品推向市场。
我国是科研人员数量最庞大的国家,我国的许多研究,都是这种上够不到天,下达不到地的研究。许多科研成果产自于高校及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这一点与美国是不相同的。我相信,我国有许多好的成果,被研究人员以文件的形式,束之高阁而失去了应用的机会。对于有应用背景的科研成果,如何将其得到推广应用,必须是搞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要将科研推广应用,整天呆在单位,呆在实验室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走向市场。我们知道,在菜市场上卖菜,菜卖得好,对新老客户都有吸引力的人,一定是有良好口碑的卖菜人,不仅菜要新鲜,且卖菜的人还要会吆喝。科研人员要将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科研人员要讲诚信,在业界已得到认可,同时科研成果要存在潜在的真正价值,也要会宣传与包装。当然,现在也强调团队协作,若能组建一个团队,有人埋头于搞科研,有人醉心于跑市场,那是最好的,但作为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团队队长,除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外,市场的敏感更重要。所以,搞应用科学研究的人,若能培养自己的市场观点,只能留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验室,其它时间走出去,了解市场,做产品的市场应用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现在的有应用背景科研成果转化率。
目前我们争论较多的是谈什么时候,我国的科学家能否拿到NB炸药奖,虽然够到天的研究不容易,但我有时觉得,如何解决达到地的应用研究,这对促进我们的产业发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重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