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电容器与电容C
电板中间夹住电介质(绝缘体),通上电压U以后发现极板上能容纳电荷,所以把这种元器件叫做电容器。并联不同的电容,测量后发现每组极板上的电量Q都不一定相同。为了解释这个区别,引入电容C
C=Q/U用来描述电容容纳电荷能力的大小。C与U、Q无关,由电容的横截面积S、面板间距d、电介质电容率ε决定。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可以回想一下电阻(一般的线性电阻)的公式:R=U/I用来描述电阻阻碍电流能力的大小。R与U、I无关,由电阻的横截面积S、长度l、电阻率ρ决定。是不是很类似?事实上交流电路里面容抗1/($\omega$C)和电阻R的量纲一样都是欧姆,有兴趣的人可以用量纲推导出来。
2.电场强度E
在匀强电场中 U=E d,只要U、d固定,不管S和ε怎么变,电场强度E都是固定的。但C和Q会随S和ε的变化而变化。
3.电位移矢量D
有没有这样一个物理量,不管d和ε怎么变,都会是固定的?
我们得换个电路。电容充满电以后,极板上会存在Q。这时候,把电源换成电压表,假设电压表电阻很大,电流很小,放电时间很长,短时间内可以认为Q没有改变。对于平行板电容,D=σ=Q/S。如果有一种电路,Q、S能固定,那么不管d和ε怎么变,D都是固定的。
上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电介质,如果电荷Q和面积S不变,D就不会变。更换电介质会导致U和E发生变化。改变间距d不会改变E,但会改变U。具体的改变可以见下表。↑表示增加,↓表示减小,―表示不变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D的大小既然就是σ,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的引入一个D?直接用σ不好吗?
首先, $\vec{D}$ 是一个矢量。σ是个标量。其次,D=σ应该是平行板电容所特有的,换成圆柱电容,D=λ/(2πr)。虽然 λ dl/(2 π r dl) 确实也是σ,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也有D= ε0 E,但没有σ。
对于各项同性的电介质,D=ε E,尽管D不变,但E会因为ε的改变而变化。不过这种电路里间距d不会使E发生变化,改变的是U,从电压表上可以读出来。
上面动画所演示的这个实验我并没做过,是从读大学时的教科书里翻到的。当然该实验不可能一直循环下去,变化的电场会激发电磁波消耗能量,插几次以后极板上就不会有电荷了。
本来准备把这个实验做出来,算了下后发现不太现实。一般的电压表内阻大概在8M以上,假设电量在放电的第10秒衰减到1/e,那么根据τ=RC可以算出C为1.25μF。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本来是准备用两块大铁板来当电容极板,然后往中间插泡沫塑料的。插之前如果电容为1.25μF,假设铁板间距为1mm,则面积需要141平米,如果是正方形,边长接近12米了,几乎是我身高的7倍……估计是搬不动的。
按我的实力来算,大概能搬动边长2米的铁板吧。仍然假设间距为1mm,则电容约为0.035μF,那么串联上内阻8M的电压表,只需要0.28s电量就衰减到1/3左右了(e≈3)。
完全没有去做这个实验的信心了。
或许可以把电压表换成两块铁板,然后中间放个带电小球,根据小球的偏转角度判断E的大小。如下图:
动画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估计也是个没办法在三次元中实现的实验。
回到我们第一个电路。如下图,
如果U和d不变,E就不会变,更换电介质会导致Q和D发生变化。改变面积S不会使D发生变化,但会改变Q。具体的改变可以见下表。↑表示增加,↓表示减小,―表示不变
这个实验麻烦的地方就在于无法测量极板上的电荷数量,那么就无法验证结果了。我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师。
不要被我的数据、公式、表格吓到了,这大概花了我两天。实力比我强的人应该能在半天内完全看懂,并把磁场、电感的也情况也相对应的推导出来。不过大部分人不会愿意在这种无聊的、赚不到钱的事情上花时间吧。
4.其他
有没有这样一个物理量,不管d和S怎么变,都会是固定的?
目前已经出现了8个物理量:U、E、d、D、Q、S、C、ε
第2点利用了U=Ed,第3点利用了D=Q/S,还剩下C=εS/d。一个可能的结论是:d和S的变化如果导致S/d没有发生变化,那么C仅仅与ε有关。勉强可以和前面两个结论对应起来吧。
S/d会是个什么物理量?如果把电容的一个面板和螺线管的一个圈对应,电容正负面板距离和螺线管的长度对应,1/d或许能对应n,在螺线管中,n是单位长度上的匝数,那么在电容中,1/d或许可以看出单位长度上的面板个数。想象一下吧,在电容的两块极板中间再多加N块极板,单位长度上的面板个数就变成N/d了。对于螺线管来说,n越大L越大,能储存更多的磁能。对于电容来说,两级板间插入的金属板越多(不能相互接触),电容是不是也会越大呢?估计这种工艺很难实现也没什么价值吧。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