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的记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sliu 摄影:拍过中国领袖外国皇帝; 搞文字:几乎走遍中国大地。

博文

获奖者箴言

已有 3624 次阅读 2007-6-15 14: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获奖者箴言

——李振声院士的得与失

本刊记者  刘茂胜

2006年的国家科技奖颁给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院士,对于他,好多人也许不是太了解,这除了他从事的是农业,经常出入田间地头之外,还和他的谦虚谨慎,不喜欢张扬有关系。

刚过了76岁生日的李振声院士人生中有几次大的变化:194817岁时原想托人在城里找个工作,结果看到“有饭吃,又能上大学”的招生广告,就从农村考入了在济南的山东农学院;51年毕业后事先没有想到的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支援西北的号召,他随课题组13位同志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87年在西北工作了31年后又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这样的上上下下的变动,稍有私心的人,如果患得患失就会影响事业的成功。

尤其是最初脱离农村来到北京之后,再调到和农村差不多的杨陵,落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们淡然相对,努力拼搏,坚持不懈搞小麦远缘杂交研究,20余年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说到这里,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该怎样掌握得失的辩证法,我想读者自会见仁见智。

说到自己的成长、成功、成就,李振声院士对初到北京中科院听的三个报告最深刻:华罗庚讲怎样学习;钱三强讲怎样做研究:艾思奇讲辩证法。

也许人们今天评论李振声院士的得失有不同观点,但他自己的感慨是:“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李振声院士成功的人生哲学经验之一,我想该是“处处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实,得失是辩证的,有失才能有所得,有得就有所失。当年离开北京,远离闹市,才对事业更专注,才更有时间做学问,才有了今天的大成就。

另外,1983年前后,李振声院士有个当省领导的机会,他婉拒了做高官的动员。今天以记者妄评,做省里的高官,只能造福一省,而随后他当了中科院副院长,在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全力推动下,他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发挥了带动作用,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次造福的是几个省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又是个见仁见智的失和得对立统一的人生选择的哲学命题。这一次李振声院士同样成功把握得很好。

所以他回顾50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四点感悟:“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顾炎武的名言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对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第四,要依靠集体和团队。”其实这里面处处充满实事求是、对立统一的哲学问题。

最后还有一件事情要说到,这次奖金是500万元,李振声院士告诉记者:“荣誉归于集体,这次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我已向单位说好了,将这次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 ‘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

曲高和寡待仰视,心底无私天地宽。该怎样正确评价李振声院士此举的得与失,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5-3301.html

上一篇:为创新性国家提供健康支撑
下一篇:小麦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