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iong4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博文

博士生的乐观和自信来自哪里 精选

已有 34362 次阅读 2015-4-16 09:42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工作, 抱怨, 乐观, 自信

我看过不少博士生的真情告白,在网络上传得很火的,往往是以彷徨、迷茫、讽刺或抱怨为主题,这是中国科研体制的诟病,也是一些没有责任和良心的导师”祸害的结果。“抱怨”是发泄情绪的有效手段,也是揭露问题的重要方式,小则可以引起众人的共鸣,大则引发制度的变革。但是,在成功触动政府按个人的愿望做出调整之前,消极悲观的“抱怨”对自己总是弊大于利的,轻则阻挠进步,重则破坏生活。

我不太喜欢抱怨,一直以来也努力地向周围传递着一丝正能量,这绝非因为我的生活总是万事如意,顺风顺水。相反,我的研究生有着不一样的遭遇和煎熬,但如今即将毕业,我只想感谢这段经历和生活带给我的磨练和塑造,面对明天,我依然充斥着一腔激情,因为我的身体和思想是自由的,我还可以去追逐,去奋斗。以下我与广大在读或即将毕业的博士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希望能带给一些人一丝不抱怨的勇气和理由。


从“入学难”到“毕业欢”

有很多想读研却没有机会读的学生,其中数量最大的应该是败给了考试制度,其次可能是家庭条件不允许。考试和家庭对我都不算问题,但我曾经同样是一个差点没机会读研究生的人。

尽管我当初考了所报专业的第二名,但正是进入复试的时候我的麻烦就来了。我不仅出生贫寒,在我最狂妄的年纪(18岁)才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隔膜缺损,尽管3年后(21岁)做了封堵手术,但心脏总归是不够正常。单位因此拒绝录取我,尽管事先我以及大学的恩师都已向导师说明情况(参考博文:师恩深似海(一)——他差点成为我的导师),研究生部还是给导师发来信函,他们认为我的心脏承受不了硕士的工作强度,建议导师放弃我。一个毫无关系和背景的寒门学子,面对一个“陌生”的招生单位的拒绝,那种无助感,想想也挺心酸。我基本被判了“死刑”,那时坐在一个落寞的角落,真的很想哭,我没有骨气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因为我明白,在植物所面临的问题,换个单位同样存在。然而,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在研究组乃至研究所所有人反对的情况下,导师以他博大的胸怀力排众议地挽救了我的梦想,其中的代价和麻烦我不能清楚的知道,我只知道,导师无疑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和恩人。尽管“正常”入了学,一位老师还是私下告诉我:硕士可以让我读,但博士估计就没有希望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你会怎么做呢?或许有人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并得过且过地混完硕士三年。其实正常的想法应该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一方面感激导师对我的帮助,一方面想通过努力取得一定成绩,到时或许读博还有机会。尽管后来我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转博的时候大家已经将我的“问题”看淡,我也就正常的成为了博士。尽管中间我还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但这种奋发向上的信念确实一直贯穿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并在后期终于让我如愿取得了一定成绩。

其实隐隐约约让我更为担忧的是未来的工作问题,因为读书是我一项更大权利的自由,连入学都要受阻,工作就更不用说了。但我也明白,担忧和抱怨都是没有用的,唯有踏踏实实做出一定成绩,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才是王道。如今,我还没有正式毕业,但导师已经同意我毕业后留下来继续工作,并允许我开展自己喜欢的研究。此外,我大学班主任在我毕业前夕也有意为我提供工作岗位(参考博文:师恩深似海(二)——来自母校的感动)。我想这些,一定离不开我的坚持和努力。


从“问题学生”到“优秀学生

许多研究生的痛苦来自问题导师,尽管我的导师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但由于工作需要,中途我被交给另外一个老师“指导”,从此开始一段痛苦煎熬的日子。此处我不想对那位老师的为人处事多做描述和评论,总之我与他如水火不相容,他不能令我信服,而我不善于隐藏和伪装,他也就更看不惯我。胳膊拧不过大腿,他除了想方设法打击和阻挠我做实验,更多的是在背地里向导师“反映”我的情况,因为那时导师基本是通过他和一位师兄了解我的情况,那我就完全掌握在他手里,我不知道他曾经以怎样的频率和方式向导师“汇报”我的问题,但小题大做和无中生有是他惯用的伎俩。他们之间的交流,我是完全蒙在鼓里,我只是偶尔从师兄那里获得一点信息,比如师兄突然一天跟我说我又犯了什么“错”,说得我莫名其妙。

那时导师对我谈不上信任,最严重的时候都不愿意跟我说话,说我一说话就带“刺”。那是我最为痛苦的日子,我在导师面前连话都不敢说。心中的愤怒、委屈和愧疚,没有人能够理解,我面对那老师,就像孙悟空看到变身后的妖精一样。那段日子,研究组其他老师看我的目光也感觉怪怪的,我不排除他们私下里已经把我化为“问题学生”,因为我感到自己完全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上头”有什么计划和动态我都不得而知。我想,导师在对我最为失望的时刻,一定是后悔把我招进来的,而我之所以如此煎熬,是因为我内心一方面怀着对导师从未消减的感激,一方面却又要承受那个老师的任意诬告,而导师却信以为真。

随着导师的回归,我身边恶劣的环境终于有所改观,生活终于是拨云见日了。到2014年初,我连一篇论文都没有,因为之前的数据都被那个老师控制着,不让我们写论文。那是许多人都以为我正常毕业都成问题,而我也只能眼看着其他同学申请各类奖学金。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后来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一边做实验,一边写论文,并开展了一些课外的小研究(参考博文:两篇课外研究论文诞生记),最终后来居上的获得了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我认为自己是乐观和自信的(参考博文:诗情画意的研究生生活),这和我的一些经历有关,因为经历得多了,许多东西也就看淡了,但一个人的乐观和自信不应该来源于痛苦和悲惨的经历,因为那样往往更容易使一个人自卑和消极。人应该培养乐观和自信的心态,即使环境再优越,制度再完美,竞争和压力总是存在的,心态不够好,迷茫和抱怨也是难免的。可以说,我比一个普通的研究生有着更为“不幸”的命途,乐观和自信并非天生的,这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和沉淀。

一、拥有坚定的信念。读研也好,工作也罢,重要的是敢于选择,敢于坚持。坚定的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和方向标,不应该随环境和时间而轻易改变。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灵的承诺,坚定的信念,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忠实和诚信。读研是一件我从未犹豫过的事,是我多年前的想法(参考博文:向大自然道歉),这期间一切苦痛对我都是暂时的,因为我一路都在追逐着心中最原始和最深邃的理想。当别人排挤或打压我的时候,反击他们最有力的方式就是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轻易地怀疑而改变自己。

二、相信车到山前自有路。在我艰难成为一名普通硕士之时,就被告知读博是件渺茫的事,而未来的出路更是生死未卜。但实际等到那一天,一切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想当初,如果我过多的怨天尤人或忧心忡忡,而忘记了前进,今天的结局肯定不是这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难处,但我们也要相信车到山前自有路,关键是不要耽误了前进的步伐。为人真善美,做事信毅勤,为人处事做到位了,该有的自然会有,该来的也迟早会来。

三、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许多人感慨研究生期间做的工作没有意义,甚至只是为了发表论文,并因此动摇了科研的信念和决心。研究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肯定是许多研究工作的通病,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如果能,在抱怨不迟,如果不能,我们为什么抱怨呢?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有意义,却又轻言放弃科研,也是十分不应该的。无论现在的研究队伍在干着怎样无聊的工作,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他人的屁股后面干活,可以坚持到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再去从事心中有意义的研究。

四、看轻物质生活。小强和小明的故事成为讽刺读书无用的经典案例,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认为读博耽误了出去赚钱的时间,而且读完博士这几年“亏损”了的钱还补不回来,要是身边再有一个当上老板的小学同学,那更是后悔得想死的心都有了。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因为我也来自贫困家庭,初中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冬天有时连袜子都没有,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事。但我也不是很能理解那种急切想赚钱的心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穷志不穷”等,贫困是曾经的一段苦难,但那段经历也可以成为一种“财富”。经历过贫困的人为何一定要想着以后就要努力赚钱,为何不能学着看轻物质生活?想想曾经的艰苦岁月都熬过来了,堂堂一个博士,还会过得比年少时饥寒交迫还惨么?少一点收入,生活暂时拮据一点,又有什么呢?

   每一条道路都有独特的风景,读博可以是为了寻求出路,但不是为了赚钱。打工或创业,在相同的一定时间里,肯定能比读博士带来更多的收入。但一个人的品味、修养和心智等,大都是要通过进一步读书一点一点拓展的。一个人再有钱,他走过的路,用过的东西,都是这世间早已存在的,而科研的精髓在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探索未知的世界。

五、常怀感恩的心。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和进步的助推剂,懂得感恩他人,会让我们尊重他人,热爱生活,感恩自然,能让我们爱惜生命,保护环境。无论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凄惨和波折,生命中总会有许许多多帮助过我们的人,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别人帮助自己可以不需要任何回报,但总希望帮得有价值,所谓价值,就是一个人能否积极向上,自我战胜曾经的困难和不足。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生命中遇到很多恩人,一个有良心的人,时刻不敢忘记所有人对我的帮助,尽管有时也沮丧、浮躁和堕落,但做人的原则是,不让帮助过我的人感到悔恨!

读博,并不是件特别荣耀和神圣的事,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如果想读,他们也可以读,可能比我们读得还要好。读博,对于许多人也就是为了更好的谋求一份工作,所以,从这个层面讲,博士学历如同本科学历一样,应该面临和接受各种各样的待遇,并不该觉得高人一等。然而,读博又只是某些人的使命或劫数,耗用了这些人更多的青春和劳动,的的确确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或许,精神的或物质的,回报随机散布在入学那一刻起到生命的终点的时间轴上,只是可能有的人忽略了,有的人没有耐心等到丰收的那一天。读不读博,都是一种生活,如果一个人觉得读博是在穿行沙漠,那不读博未必就不是在翻越雪山,关键看你是带着旅行还是逃亡的心态。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8137-882745.html

上一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下一篇:谁说“人间四月芳菲尽”
收藏 IP: 210.72.88.*| 热度|

93 杨远源 郑永军 王骥 陈彬 贾峰 罗会仟 韩玉芬 邵鹏 文双春 吕宝亮 胡方云 鲍文风 李香钰 杨滢晖 张波 张鹏举 刘军胜 黄星星 张阳阳 臧顺来 余国志 黄永义 牛伟博 牛长山 袁海涛 刘智超 刘光波 陈德福 贾倩倩 王文惠 赵美娣 张海权 范志强 刘帅 杨林 王晓文 姚强 刘建兴 周贤龙 宁磊 陈理 信丹华 谢伟 王吉林 刘玉强 郭华兵 黄平 石磊 王天一 李莉 程娟 刘明超 全凯军 李旭 王智文 冯龙 褚昭明 朱永宁 孔梅 李景果 冯烁 邢佑强 苏光松 王文俊 张腾 柯浩 刘圣林 王光辉 刘永和 施添锦 关法春 张金全 易奎 黄达 孔垚 张红光 李卓亭 陈远川 闫尊强 申建秀 fys cherishs shenlu xiangzhw wgh133337 yaojifeng zst498606753 green8998 youdali nasagsfc tianyuthu ceoqinceo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