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打开电脑,没想到被加精了。只是我的一个谈话“笔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请笑纳,有不喜欢的也不用动气。也许是年纪大了,我不喜欢参与争辩,以前我关闭过,现在也可以退隐。特此,见谅。
本来我不想写博文,我最近也没有写过关于稿件处理方面的博文了。可是,今天半天就让我碰到两件我不得不说话、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整理出来,真感觉对不起自己的思考,不与大家分享,向大家请教,也是一种损失。所以,就将我今天半天处理的两件事简单罗列一下。
(一)上午一上班,接到我同学兼编委的电话,说是我要的东西给我发邮件了。我想,总不会因为这个给我打电话吧。我正犹豫,后边的话说出了理由:“另外,有个教师想与你讨论一下稿件的审稿问题。你有时间没有?”讨论审稿?我第一反应以为是:教师给我提合理化建议。送上门的帮助,那当然应该热情接待。可是,我怀疑:十几年没有专门上门帮助我的,顺路来坐坐,提提建议的倒是有。
当来人敲门后我见是一位青年教师,我将提前准备好的茶水端上,请坐。谈起来,满心的委屈和义愤开始向我发泄。我知道,是来“抗辩”的,是对编辑退稿不满的。我根据教师的质疑,谈了一下几点:
(1)审稿人没看懂,原因是什么?你表述的有没有问题。是不是“表述的很专业”?如果是,你感觉不是与你研究的方向一致,理解是否有困难?你搞的是偏工程,而偏理论的人是否理解有困难?研究应该专,而表述——传播应该通俗。
(2)你说你条件交代了,审稿人没看见。为什么没看见,你将一些重要的条件隐含在叙述中没有?即使是简洁醒目标明,那么你文章结构之间的逻辑性如何?你自己阅读文献是否是逐句阅读?如果不是逐句阅读,是否是“按着自己”思路——想象地来找“重点”。这种阅读方式,你是如何通过表达来“牵住”读者的思路的?
(3)有些资料,限于篇幅没有放进来。文章的表达是否清晰,不在于篇幅的长短,在于证明的严密和逻辑性。重要的遗漏或缺陷,足以造成“结论”的不可信或者叫做“不敢信”。另外,资料提供的过多,关联性不大,一是将重要资料淹没,二是“话多”恐有漏,容易引起歧义。资料或证据的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在于证明力如何。对资料特别是实验数据的“把握能力”,体现的正是作者研究深度和理论水平,“堆砌”数据那不是写论文,甚至说那不是“研究”。
谈的很多,我记不住了。最后将我的书《科研论文写作新解》送了一本给这位教师,希望他换个思路修改。聊的时间长了,作者给我说的话让我无言:忙的哪有时间修改呀,都是让学生帮忙看看。
(二)下午刚到了办公室,我就接到QQ上的呼叫,要求加为好友。只要是实名我就批准了,我隐约感到是作者。果真,是一位被退稿的作者。留言说:“给我发邮件了。”我打开邮箱,尽管作者很客气,但我读得出作者心中的委屈和愤怒。我就不将全文列出,简单列于后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益。
【尊敬的赵主编:
您好!久仰您在出版界的盛名,在我博士入学不久就拜读过您的著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也看过你的很多博文,诸如“审稿人的不善言辞”,你的文章使我收益良多。恰逢昨天收到贵刊退稿信,我的脑海里马上就回想起您在博文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感慨良久,也更深刻体会您在博文中提到的某些情况。结合本次投稿,我想跟您交流些想法。所以这封信与其说是投诉信,不如说是请教信更为恰当。
我的稿件:《三维最小误差阈值****实现》2013040**。针对贵刊的退稿信,我的疑问有:
(1)投稿信后附的审稿意见,都只是具体的、有问题的点(作者认为都是可以修改的),而没有给出审稿人对文章创新性大小的总的评论。我不知道最终退稿是根据什么得出的,是根据这些具体修改点么?
(2)我愿意相信是自己的文中阐述问题,导致审稿人没有正确理解文章(虽然从审稿意见看,有些点是专家自己没认真看到)。
以上两个疑问,烦请赵主编在百忙中抽空解答,如有可能烦请您安排文章复审,谢谢您!
赵主编的博文让我收益良多,也最终使我向贵刊投稿;而这次的退稿信让我体会到贵刊的高要求,及外校读者投学校学报的艰难。所以很期待您的回复!此致
敬礼!
投稿人**
2013年5月14日 】
下面是我给作者在QQ上的回复:
邮件收到。我就不回复邮件了,既然你读过我的书,那么我就不多说了,我直接针对你的稿件处理说几点,供思考:
(1)稿件不是没有问题或没有大问题就必然录用,资源有限,择优录用。你看看这个结果,如果你是编辑,在择优时会如何决定?一个人评价一般可能有意外,而两人都评价一般,你说是为什么?
(2)你自己认为文章中存在的都是小毛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都可以改,那么给别人造成的是什么印象?你给别人什么印象人家就会给你什么评价。
(3)审稿是审什么?是审对错?如果这样回答我认为只对了一半。我认为是建立信任?是“相信你对”?科学重来就不是确定的,只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需要给人一信任的感觉,让审稿人相信你的研究是对的、是可行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