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沧桑过后的坦然——读《热土亲情,此生所依》有感 精选

已有 5793 次阅读 2012-7-6 12:40 |个人分类:闲思偶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office, center, xml

沧桑过后的坦然

——读《热土亲情,此生所依》有感

赵大良

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走进学校的东南门,碰到了箭鸣——宣传部部长、学报社科版主编。因前几天他宣传部转来一个会议通知:要一名期刊负责人参加。我不知道具体会议内容,所以我就代为参加了。到会才知道,是关于社会科学期刊工作的会议。所以,见到主编,我便向其汇报了一下会议的内容和要求,并且将我给编辑部的工作安排一并汇报了一下。在分手的时候,箭鸣从包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说是他母亲的作品。也许是他知道我喜欢码文字,所以送我一本。同时叮咛:不要太认真,随便翻翻,毕竟是八十岁的人写的。

我没有多想,喜欢文字的人,出本作品是很正常的。我随手接下,并礼貌性地说了声谢谢。当我到办公室,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以后,就按耐不住想翻阅一下。因为,箭鸣是个才子,文笔流畅又有思想,她的母亲——既然喜欢文字,那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更何况我注意到,这本书是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即使不是选题重要而是箭鸣认为值得出版,都应该有一定的阅读价值,“至少家里人和亲朋好友可以留念”。这也是许多人退休后笔耕的原因之一。

九点钟不到开始翻阅,现在是十点半,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我真可谓是浏览了一下。即使是我这样一目十行地浏览,还是让我过目不能忘怀,让我有一种想留下一段文字的冲动。我很久没有这样的冲动了,自己也很久没有写这种情感性的文字了。我不能将阅读中看到的精彩具体文字和段落罗列出来,但可以将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记录下来。

我阅读着老人清新的文笔,不禁赞叹作者的语言功底。这种赞叹,不是因为字里行间那些我似懂非懂的、我们年轻人很少使用的词汇,而是因为作者语言的精炼。每一段落、每一句话,都是娓娓道来、干净利落。如是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位思路清晰、作风精干的职业女性的形象。我与箭鸣认识时间很长,但并没有见过箭鸣的母亲,文字之中作者也很少、几乎没有自我表白或自我描述性的文字,只是交代过自己的工作好像有一段行政经历。但是,这种精干是我从文字中读出来的,而不是凭借职业想象出来的。年逾耄耋之年,现在是什么样子?我好奇地想象着。在箭鸣的后记中我看到了: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走起路来步履沉稳,毫无迟滞之态。能够坚持“于家务间隙随意涂抹几行”,也足见老人的精神状态。由此,让我感触:这就是充实的人生,充实的晚年生活。

书分为三辑:老公这一辈子、下放记事和记我的亲人。前两部分我比较仔细地阅读了,尽管我没有城里人在那个年代的经历,但是我也算是了解一点那个年代的情形。尽管作者是花了大量的笔墨记诉革命年代和解放初期的经历,但并不像一般经历过的人那样描述。我读不出一丝的怨恨,而时时处处见到的是从容和淡定,是经历贫穷、灾难和流放过程中所遇到的好人和善事,是在被冤枉甚至是被迫害时的理想和希望。将这一部分历史以这样一种方式和激情记录下来,我认为比实实在在的全面记录要好,更比那些满腹牢骚、清算历史的文章要好。因为,历史是不能忘记,但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特别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生活的更好,而没有必要纠结在清算、复仇的漩涡之中,那样是跳不出来的,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我有时读到那些怨恨与清算性的文字时在想:这种方式与其描述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而作者这样的记述,让人汲取历史教训的同时,更给人以希望,使人以一种满怀希望和理想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这一点,我感觉更适合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年轻人阅读。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自传,而可以为后人留下一段汲取历史营养的文字。

除此之外,书中到处洋溢的都是亲情。这一点我只有羡慕,没有评论的份。但是,书中没有花费太多笔墨描述的、作者的婆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公公馑天不幸去世的时候,婆婆还只有32岁,家贫如洗”,只能卖了地购得薄馆一口葬了公公,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度日,那年是闹饥荒的1933年。尽管作者没有使用多少笔墨,也许作为儿媳也不见得了解的太多,但可想而知,婆婆的生活是多么地艰难,特别是在封建的乡村——孤儿寡母的。一句邻里教育子女的话道出了婆婆的艰辛和品格:你看“西头你婶子,守寡几十年一句闲话也没有,硬是靠纺线把家保住,把娃娃养大。”从作者提供的村委会为婆婆写的挽联上也让我钦佩这位农村妇人:“漫漫生活历尽艰难痛楚,挺起老妪身躯,刚刚强强走完人生路;凄凄岁月饱尝苦辣辛酸,握举干练双手,和和善善写成福寿图。”惹得全村人都来为他送葬。可谓是仁者寿,老人享年98岁,无疾而终!这让我想到,作者书中赞慕的老公、得意的儿女和胜于蓝的孙女,这一切的和睦、优秀和骄傲都不会、也不应该让人感到意外。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人,没有必要惧怕或者埋怨苦难,如果我们能够自强不息,恰恰相反,苦难反倒是上苍恩赐给我们的财富。我一直记得十几年前我看到的一则英国科学家的调查结果:对于妇女来讲,年轻时的苦难是长寿的原因之一。想想看,富养女是否值得思考!

我有感而发,留下些许文字,以表示我对作者、箭鸣母亲的敬意。祝老人健康长寿,享乐人生。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589442.html

上一篇:“出版单位+学科专家”办刊模式
下一篇:开放存取(OA)不会成为主流出版模式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3 王桂颖 张玉秀 王善勇 钟炳 鲍海飞 曹聪 陈学伟 翟自洋 余昕 张伟 苏德辰 SCIindex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