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预印:早产的学术期刊? 精选

已有 4629 次阅读 2008-12-5 18:00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 论文, 出版, 期刊, 学术

 前段时间,一家数据库公司向我介绍了他们推出的一项服务——出版“预印本”。预印本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这在国外的出版界早就实行的一种出版方式,是指论文通过内容的实质性审查以后,跳过“编辑加工、校对和印刷”过程提前将内容公布的一种出版模式,为的是将“编辑加工、校对和印刷”的时间节省出来,用于学术成果的交流。因此我理解,一般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论文的成果已经经过必要的审稿和审查,符合录用的标准,已经决定录用;而不是接收论文后放到网上,公开接受审查和评议以后再决定是否录用。
  (2)论文的规范化工作还没有完成或没有全部完成,文字的加工、格式的标准化以及校对工作还没有完成;
  (3)刊期或页码还没有完全确定,即使是确定了也是初步确定,而不是最后出版的结果;

  由于期刊的出版是一项十分严肃工作,除了实质内容的审查以外,编辑加工、版式设计也是一项必须的工作,而为了学术内容的传播,在编辑加工的同时将论文的内容提前公布出来。将编辑加工的时间省出来用于学术内容的传播,以便扩大论文的学术影响的范围、时间和力度。

  预印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这一点是关键点。所以常常困扰编辑出版者的一个问题就是,扩大了论文的影响力而论文的引用只是引用到刊名,而不能确定的页码,甚至是刊期。许多期刊出版者一直在预印出版的过程中迟疑,而是尽量地压缩“编辑加工和印刷的时间”,缩短出版周期。本刊就使原来2年的出版周期缩短为平均8.5个月左右。同样是加快了学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尽快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为此,我期刊的学术影响指标也是连续十几年小步提高。可是,我最近发现一些刊物的学术影响指标快速提高。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同行在办刊方面有什么“高招”?我在办刊方面还有什么不足?百思不得其解!交流、请教,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招数。有的招数,尽管我知道,但我不愿意也不会那样去做——自引和联合引用等。

  在提高稿件质量方面下功夫以外,我也早就采用开放存取、网络出版、邮件列表等手段。在编辑出版,特别是在稿件审查、品牌影响和选题确定等方面更加注重细节。问题到底出在那里?

  今天,我通过网上的搜索和研读,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一直自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决定了我的指标提高慢的原因,那就是“预印”。

  目前,国内实行的预印,并不是我理解的预印!而是一种提前出版。比如说:2009年第3期的出版日期是2009年的3月20日,可是人们已经使其在网上“早产”于2008年的11月20日。这样,一篇文章的可能被引用的时间就增加了4个月。完全可以做到正式出版出版,而不出版,名曰“预印”。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的规则,一般工程技术类论文的被引用的高峰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第3个月以后,持续时间在2到3年。因此,统计部门统计一篇文章在被统计年前2年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时,该论文就不是1年内的被引用,而是1年零4个月。这就是预印的效用,改变了统计部门规定的统计年的限制。

  如果单纯是这样,还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可问题是我们的预印并不是真正的预印,而是编辑加工完成、刊期确定、页码具体,完全具备出版的条件而不出版,而是安排到4个月以后正式出版,一般人为稿件太多,来不及出版,而实际是将录用、编辑加工工作提前、出版时间拖后。从来稿的时间上来看也是在一年左右。11月就可以出版(编辑加工校对都结束),而推迟安排到2009年3月以电子版的形式“预印”出版,实际上是一种提前出版,或者是“将出生时间和户口簿”分离,提前出生,推后报户口。目的不是尽快公布学术研究成果,而是提高期刊的学术指标。

  哈哈,我明白了。不是你我不会做,而是你我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这种做法好像也不是什么新鲜招数,我们不是经常看到文化类期刊为了占领市场,常常见到一些“早产儿”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49873.html

上一篇:再谈独家转让
下一篇: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格局变化
收藏 IP: .*| 热度|

1 何学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