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一点"美国研究"的不解

已有 2953 次阅读 2011-4-4 22:23 |个人分类:社会生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美国, 统计, 文章, 代表性, 点击阅读

    刚才,看到科学网上报道“美研究显示开放获取不能增加论文被引用次数”【全文附后】。显眼的字眼是“美研究”,并且我也比较关心开放存取运动,所以就点击阅读了一下。阅读后,有些失望,似乎美国的科学研究也不是那么严谨!

     首先,样本选择的太少,36本期刊并不多倒也可以,但是不同领域的区别就大了;五分之一的文章,20%代表性也让人怀疑。

     其次,比较对象值得怀疑,“三年中的被引用频率却未有更多的增加”与谁比较没有增加?期刊出版者都知道,整刊的被引用与部分文章的被引用是不可比的,80%被引频次是20%文章贡献的,随机性比较强。在样本不全的情况下,部分文章的被引很难代表整刊情况。

     第三,整刊统计或者实验并不是十分难,为什么一篇简单的统计结果能够得到“如此”关注?《自然》网站、科学网都关注?

    在此,我记起我以前看到的两篇均来之美国的观点完全相反的文章——“网络增加了期刊的传播面”和“网络缩小了期刊的传播面”。看来,这才是学术研究——“学术争鸣”,结果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敢于发表不同的声音”——创新?不知是否应该考虑“研究的可靠性”。

>>>>>>>>>>>>>>>>>>>>>>>>>>>>>>>>>>>>>>>>>>>>>>>>>>>>>>>>
    据《自然》网站消息,发表在《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期刊》(FASEB Journal)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开放获取并不能增加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系研究人员Philip Davis说服36本不同领域期刊的出版商,请他们从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3245篇论文中随意挑选出712篇(占到总数的1/5),实行开放获取。然后,Davis将这712篇文章同剩余的2533篇文章进行对比发现,在实行开放获取后的第一年里,论文被下载频率增大,但其在三年中的被引用频率却未有更多的增加。
“那种被广为接受的‘开放获取论文的被引用优势’的看法似乎是错的”,Davis说,“学术信息自由获取的好处很多,但引用次数增加似乎不能算在内”。
但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Stevan Harnad却不认同这项研究得出的结果,他认为Davis的例子“太单薄”,不足以证明开放获取论文引用优势的强弱。Harnad也曾针对开放获取论文引用率开展过一项研究,并将结果发表在去年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不过他采取的方法和Davis的不同——Harnad将自存档(self-archieved,即论文作者自行上传文章供读者免费下载阅读)论文和非自存档论文进行比较,得出开放获取使得文章被引用次数“显著增加”的结论。
Davis的这项研究里也提到,一些自存档论文在三年中的引用次数确实增加了11%,但他只考察了这3245篇中的65篇,因此这个数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Davis强调,引用次数的增加是单纯受到自存档这种方式的影响还是因为自存档论文本身质量的影响,“就算有可能,也很难”将这两者区分开。(科学网 张笑/编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429692.html

上一篇:清明祭
下一篇:怒放的桃花//赵大良
收藏 IP: 219.245.138.*| 热度|

2 张玉秀 岳金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