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

已有 4069 次阅读 2009-11-10 16:06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期刊, 学报, 育人

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
赵大良,杜秀杰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710049,西安;ZhaoDaL@163.com
 
【发表于《编辑学报》。引用格式:  赵大良,杜秀杰.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编辑学报,2009215380-381
 
高校学报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学术期刊群体,在我国学术出版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尽管是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出类拔萃的少、中偏上水平的多:从数量上来看,在全国三大系统(科学院、科协和高校)中高校学报占有一定份额;从学术影响上来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遴选出的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不少高校学报也名列其中,但比例并不高。如果我们单纯以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来评价,高校学报的学术层次也许比一般专业性学术期刊偏低。而如果从学术期刊的育人功能方面看,高校学报因其高校主办且冠以高校的名称以及身处作者之中等原因,其在扶持和发现科技新人方面应该肩负有更大的责任,包括那些侧重于教育教学的高校学报。
陈浩元等人[1]曾比较全面地论述过“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但这并没能使高校学报免遭非议,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包括一些已成名的学报作者也轻易不敢出来为高校学报说句公道话,似乎沾有“高校学报渊源”就是低水平的代名词。截至2005年11月,有63位两院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上共发表论文440篇(次)[2] 。截至2005 年12 月,北京师范大学的9 位(不包括近几年引进的)两院院士全都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上发表过论文,共计121篇,清华大学有90%以上的两院院士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过论文[1]
也许这并不能使人信服。有人可能会认为:院士是碍于面子而关照本校学报,也许学生挂院士的名在学报上发表文章。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院士是经由本校学报开始走上学术论文发表之路!为了进一步展现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我们有必要对给出更多的数据。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应该可以算作“拔尖人才”。那么这些人的成长与高校学报的关联度如何呢?我们专门选取某“985”高校的20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了资料搜集和统计的方便,我选取其中国内高校毕业的理工学科方向的14人,其他6人是偏社会科学或者是主要在国外成长。在对这14名特聘教授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文章(没有统计发表在国外的)进行统计后,我们发现:
1)第1篇文章,通常称为“处女作”发表在本校学报的有6人,占43%左右,另外有2人同年在本校学报和专业期刊发表文章,专业期刊发表的刊期在先,但投稿时间学报在先(可能学报的稿件处理速度有问题),如果包括这2人的话,处女作发表在本校学报的占57%。另外,14人中,发表的前3篇文章中有1篇在学报发表的有9人,占60%
2)统计的14名特聘教授,百分之百地都在本校学报上发表过文章,其中13人是以第1作者的身份在本校学报上发表过文章,只有1人没有以第1作者在国内任何期刊发表过文章。
3)在本校学报发表文章的时候,86%的特聘教授的身份是副高以下职称,其中有7人的身份是学生,占总人数的50%
4)在本校学报发表文章10篇以上的有9人,占64%,其中有8人在本校学报发表文章的数量占其国内期刊发文数的20%(不包括发表在其他学校学报的文章)以上,占总人数的57%
5)第1篇和以第1作者发表的文章所在的专业期刊与该校学报相比较,学术理论水平相当或者是更加偏应用,如:《压缩机技术》、《低温与超导》、《流体机械》、《计算机系统应用》、《石油机械》、《绝缘材料》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太确定的结论:特聘教授的成长,80%左右的人与本校的学报有关系,其中近50%的人是通过本校学报开始走上了学术论文发表的道路,特别是学术理论性的文章的写作是从本校的学报开始的。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910104439293/edit/
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证明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们对2009年公布的147名两院院士候选人中55岁以下(因为学报创办有早晚)、工作单位为高校的38人,剔除台湾1人、国外读书的3人和非高校博士1人以后,统计其中33人的中文论文发表情况,结果表明:读博期间在本校学报发表过论文的有23人,约占总人数的69.7%;其中第一篇“处女作”发表在本校学报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42.4%。这一结果完全支持前面的结论。
以成名作者为对象来分析,只能证明杰出人才的成长与高校学报有关系,但有人会说“学报发表的论文多数是低水平的”,因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中80%是学生[3]。为此,我们对《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到1995年第1期学报发表论文的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5期学报涉及到的第1作者人数为88人(不计重复的4人),笔者通过网络能够查找确认现状的有50人,其中47人的职称已经是正高级。因此,那些在高校学报发表论文的学生或青年教师,尽管不一定全部成长为拔尖人才,但也是各个领域的骨干。
我国高校学报创办近百年以来,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无论说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一种方式,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都不能抹杀高校学报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尽管学术期刊普遍具有育人的功能,但由于高校学报与高校之间的隶属关系、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师生关系,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学术期刊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高校学报在培养研究生的严谨科学作风、学术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成效显著[4]。学报编辑通过与作者的近距离接触和指导,以及开设科技写作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和拓展了学术期刊的育人功能。我们应该承认:高校学报有其自身的定位和职责,不可能是万能的,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是不符合现实的[5]
 
参考文献:
【1】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2】数据与成果[ 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1 (增刊) : 67 77
【3】陈禾,王强.研究型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优势和办刊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3-705
【4】柳百成. 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N ]. 新清华, 200512 12 (2)
【5】赵大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6):866-867


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杂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269980.html

上一篇:悼念编辑李家林
下一篇:寻找开放存取运动的方向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