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期刊与学科建设

已有 3822 次阅读 2009-3-30 14:43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今年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学校主办的期刊如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尽管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我认为这时我们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所能够做的一件事。另开炉灶,开辟新的更高目标的工作不再此思考的范围。我的思考有一下几点:
(1)目标是受条件限制的,不是谁都可以创世界一流。作为中文期刊要创世界一流,首先应该在中文环境内能够成为一流,首先应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成为一流。在中文期刊中是一流,那么中文成为世界语言的时候,你也就是一流了。改变语种,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个问题在我发表的论文“关于国际化的思考”中有论述。
 
(2)现在的期刊要不就变更语种,如果要保留,就应该在现有的环境下思考: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刊的作用有多方面的,通行的标准就是“为科学”贡献,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发挥期刊的作用。包括有人提出:大学学报应该以校外稿件为主才能扩大影响,这个目标很好,可是能不能成为一个综合类的一流——就是全部发表校外稿件,就能够成为一流?安于现有的定位,有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改为专业刊,也是一种办法和途径,可是现有的专业期刊是否太少?大学学报加入专业期刊的竞争为什么?专业期刊就一定比大学学报的水平高?值得思考。改一批综合期刊,会不会产生一批平庸的专业期刊?
 
(3)现有期刊的作用是否已经发挥出来了,还有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家都走“独木桥”——一个目标,是否明智?如果一份杂志能够找到一点自己存在的价值,是否也可以生存下去。我在一次会上介绍的“陕西科技期刊的经营特点”中,我就发现:一些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行业或一个方向,做深、做细的期刊,尽管不是大富大贵,但绝对是有人需要。“小器材”唱“大”戏,立足行业做精做细。这也许可以算是一种“差异化经营”策略。
 
(4) 学校办刊与出版商办刊有什么区别?共同之处都是高水平、大影响,可是企业的目的是利用影响将信息转化为“经济利益”,而学校需要的是学术影响。学者与出版商之所以能够合作,成为国际上成功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也就是基于这种利益的差异化——各有所求!
 
因次,作为学校独立主办的学术期刊应该如何发展?重点应该将力气放在那里?显然,目前的期刊体制改革的“市场主体”并不是学术单位所急需的,也不是其特长。对大学来说,增加一个公司不如发展一个学科。因次,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更应该考虑:如何将期刊的出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期刊自身的影响并不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的,而是利用期刊的影响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落脚点就是扩大学校相关学科的学术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呢?
 
首先,期刊要为学科建设服务,就应该在学科中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有水平。没有水平的期刊,妄谈为别人服务,那只能是空谈。所以,提高期刊的品牌影响是第一步。也就是我常说的“出精品、创名牌,办一流期刊”,然后才能是“争时效、促交流,举学术人才”。从这个方面讲,期刊应该利用国际国内的学术资源,来提升和扩大期刊的影响。
 
其次,才能谈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也才能为学科建设服务。有朋友问我,如何才能与学科结合?至少,现在在中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没有很好地与学科建设结合。办刊人,不被学科建设的人承认,更不重视;办刊人没有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意识。学科建设的人——学者没有主动利用自己主办的期刊这个平台,也不愿意为期刊奉献。这样的结果就是脱离,大相径庭。一些杂志尽管是水平不错,单纯从刊物出版的角度是值得让人尊敬的,可是与学科——与本校的学科,或者与国内的学科建设的结合并不紧密。一般这样的期刊多是专职人员办刊,或者是离退休人员办刊。而有的学术期刊,尽管是有在职的学者办刊,往往也是干活的代表不了期刊,而代表期刊的不干活——或者说不是一期刊的名义参与学术活动。
 
问题的表现是这样,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就明确了。专职办刊人员,自己应当将自己当作学科建设的一部分,学科内的人也应该认可专职出版人的工作,不一定搞专业研究才能与学科建设结合——其实学术期刊出版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懂学术就懂出版。所以应该将出版人的出版工作作为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而有的单位,要求编辑出版者在学科研究方面必须承担研究项目、发表研究成果,这就没有将出版作为学科建设任务来对待。
 
学科研究者,应该善于利用期刊这个平台,参与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学者提供了舞台和抓手。比如说,利用期刊来组织学术活动,利用期刊来加强同行的交流,联络同行,利用期刊的出版知识来为学者服务等等。但是,我们现在一味地拉大旗作虎皮,请一些“大家”挂名,看起来可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可是没有发挥期刊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功能,因为“大家”不需要你这个平台,自然也就是挂名。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学者主持期刊出版,花力气提升期刊的水平,在利用期刊通向学术交流的舞台,那么期刊的作用就会发挥出来。如,以期刊的名义举办或协办会议,以主编的名义报告交流,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实现途径。再扩大一下,一个学术团队能够利用所办期刊,也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平台。
 
国外的学术期刊,学者愿意办刊就是愿意以期刊主编的名义参与学术交流,当然也是愿意为学术服务!我们的学术出版,与国际的不同,关键是没有找到相互的利益交接点。专职办刊人员不是学者的秘书,也不是出版经营者,而学者又不愿意参与期刊出版。结果是,相互之间越走越远。关键的问题是相互尊重,各自找到各自的利益点,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夺。这也许就是我们缺少“经营主体”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223392.html

上一篇:我也为SCI发愁
下一篇:[原]摄像头与稻草人:有感新交法
收藏 IP: .*| 热度|

4 赵星 蒋新正 周春雷 董洪光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