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曲《渔歌子》,使得鳜鱼平添几分诗意。
在鱼类研究学者眼中,更多用科学术语来描述鳜鱼。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蒋一珪1956年1月至1957年3月在湖北梁子湖进行鳜鱼生态学调查,发表《梁子湖鳜鱼的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报, 1959 第3期)。
本博主1993年写了《研究鳜鱼的博士们》(中国科学报1994年1月7日),记述了刘焕章、聂品、梁旭方三位青年学者围绕鳜鱼的研究工作。
(见本博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625461.html )
鳜鱼捕食其他鱼类时,有个特点,被捕食的鱼较小,尾先进嘴;鱼较大,头先进嘴;若被捕食的鱼头尾方向不对,鳜鱼会悄悄调整自己,准确地捕食。这一发现经解剖证实,准确率达90%。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英鸿研究员告诉我的,我将这一细节写入《在成功的背后》,发表在科技日报1994年7月13日“科界凡人”专栏第21期。
近日阅读熊玉宇的博士论文《鳜摄食行为发育》,他的导师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和刘焕章研究员。鳜在自然条件下终生只以活的鱼、虾为食,不摄食其它饵料生物。鳜白天采用伏击方式捕食,傍晚则采用追击方式捕食。熊玉宇在论文中写道:鳜仔鱼(胚胎孵化4天时,全长约5mm)开始摄食,成功的摄食行为包括四个动作:定向、袭击、咬住和吞噬。鳜稚鱼(腹鳍形成,全长约15mm)的摄食行为丰富多样,具有追赶、跟踪和伏击三种捕食方式;一次捕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作包括静伏、巡游、定向、跟进、袭击、咬住、调整和吞入8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