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小议同行评议

已有 18306 次阅读 2015-7-14 13: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议同行评议


凑个热闹,聊聊同行评议。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同行,是什么范围的同行。第二这个学术界的同行评议,评的具体内容都包括哪些?

关于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同行?同行不等同于同一个学院甚至是同一个系的同事,而是你这个专业的国内外同仁。既然提到了国内外,那么同行的范围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国内的圈子,一定要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同一个领域的同行。

关于第二个问题,同行评议都评议什么?最主要的就三件事。第一,学术论文发表。现在不要说国际期刊,就是办得好的国内期刊其论文的送审也是面向一个领域全世界的学者。这对遴选优秀论文从而提高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件事需要同行评议的就是基金的审核。评价一份基金申请书的水准,准确地说有没有资助价值,是否有创新性,通俗地讲有没有水平,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评肯定也是有局限的,怎么办呢?拉到国际上去溜溜,到底有多少斤两,根本忽悠不了同行。第三需要同行评审的就是职称晋级。这个其实是最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因为这事跟饭碗,跟工资利益直接挂钩。在我们中国很多跟职称晋级相关的同行评议遭诟病,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这个同行的概念跟一个单位的同事(包括领导)的关系混淆了。试想一下,一个工程学院里搞电子的同事怎么能看得懂搞土木的同事的论文及成果。怎么办呢?只好看各种指标了,比如H因子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评价的不准确,最后结果的不公平。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比呢?在澳大利亚很多大学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大学里有专门负责职称晋级的副校长找专门人才,借鉴国内外跟你这个大学水平相当的职称晋级方案,然后email给大学所有老师讨论,反复征求反馈意见 (这就是民主的表现),最后定稿,通知大家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这个方案。这个方案里面评审一个老师是否有资格晋级,比如说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副校长或院长会把这个副教授的申请材料发给全世界同一领域知名大学至少6位教授寻求评审意见。另外,申请人在自己的申请材料里要充分证明自己的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了正教授的水准。怎么证明呢?比,跟谁比呢?比什么呢?首先说跟谁比?既要跟你同专业本系的教授比,也要跟国内外跟你说在的大学相同水平最好是更高水平大学的教授比,同行的压力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比什么呢?无非也是发了多少什么档次的论文,拿到了多少什么级别的基金,指导了多少研究生,得过什么奖,是不是期刊主编,编委,教学如何,服务如何等等。无非也是这些东西。有人也许会说,这些指标跟我们中国没什么分别啊。其实还是有分别的,最大的分别就是这些指标的获得是否是通过国际同行评审获得的。举个例子,就拿基金来说。国内很多朋友抱怨拿了多少基金怎么能作为晋级职称的一个指标呢?基金是投入不是成果。没错,站在国家这个层面讲,基金都是纳税人的钱,是投入。但站在一个大学的角度讲,它就可以不算是投入而是大学里的老师争取来的“成果”。大学之所以看中一个教授拿基金的能力,除了对学校"money"上的贡献以外,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基金评审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评议,一份成功的基金标书的分量要远超一篇论文。所以是否有能力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拿到基金资助是衡量一个人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这里一定要注意这个结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整个过程的同行评议是否高水平,是否相对公平公正。

最后说一嘴同行评议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那就是利益。举个例子,在澳大利亚,无论你是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哪怕你是院长,校长,你每年能挣多少钱都是有白纸黑字的规定的。也就是说税后正教授,不比副教授,讲师多挣多少钱。你就是院长,校长也都是严格按照各种规定办事,根本没有为自己或亲戚朋友谋额外利益的特权。这也是很多国外大学,很多教授不愿意当各种“领导”的主要原因,因为没什么太多特别的“好处”还要牵扯很大搞科研的精力。既然没有赤裸裸地利益考量,同行评议的时候自然就会相对公平公正。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在大学里混,都同行评议,公评公正,也挣不了多少钱,谁还愿意在这干啊,谁还愿意当领导啊。其实受不了,不愿意就对了,这应该是大学的本来面目。想发财,大富大贵,去从政,做生意好了。在大学里有能力生存下来的,就应该是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乐此不疲的一个群体。当然丰衣足食也是一定要有保证的。

 

[23]曾杰 2015-7-14 22:03

另外,论文发表和发表在什么刊物或如何发表,专利申请是什么类型和在哪个国家申请等,都只是公布成果或结果的方式,也只是同行评议或专业检索和专家评审的初步阶段,是否成为具有价值的学术或技术,必须要看后续的科学或学术影响与贡献,或技术和经济或产业的价值与意义等,而且,后面的实质科学和技术贡献评估,将超越或重要于前面的发表或公布的方式和媒体或出版形式。这就是重大科技和产业成果评奖需要经历很长时间考验而不拘泥于发表或公布成果的语言和方式原因。

博主回复(2015-7-14 22:05) 是的,非常同意您的见解。

 




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905351.html

上一篇:全面减肥
下一篇:小环境-大环境
收藏 IP: 134.148.202.*| 热度|

44 曹聪 陈楷翰 贺飞 刘立 陈松战 李天成 曾杰 杨正瓴 罗德海 张鹏举 李学宽 赵美娣 许培扬 陆俊茜 徐绍辉 韩玉芬 姚攀峰 赵君渝 田云川 孙学军 郭战胜 朱非林 翟远征 邵鹏 黄永义 赵凤光 王伟 韦玉程 晏成和 张立伟 彭渤 彭真明 金耀初 董焱章 张成岗 wgq3867 kexuegzz biofans xuexiyanjiu xchen qzw yunmu ncepuztf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2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