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再说口述史

已有 3022 次阅读 2012-9-12 22: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口述史

上午偶然旁听了几位历史学者的研讨会,听他们讲述所做口述史的选题。其实他们讨论已经不完全是选题了,而是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听的过程中,感觉其中一些题目很有意思。有一个青年博士生,在做一个满族家族史的口述。他采访的这个家族主要是通过姻亲关系串起来的,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很重要的是,这些健在的老人不仅记忆力很好,而且也很会讲,很会组织他们的历史材料,这恐怕很是难得。还有一位青年学者,也是做家族史的,也是一个满族的家族。值得庆幸的是,他的采访刚结果,接受采访的老人就去世了,这也算是一种惊险。如果采访没做完老人就走了,那这种遗憾无论如何是弥补不了的了。
有位青年女学者,在做北京边缘的一个题目。她采访的是在北京顺义区那些清朝内务府专门给皇家供应粮食的庄头们的后代。在《红楼梦》里,有个庄头叫乌进孝,那个庄园是属于贾府的。而这群在顺义县做庄头的是专门伺候皇上的,他们的土地是皇家的土地。他们不光归内务府管,而且内务府的档案上都有他们一号。都有哪家,家长姓甚名谁,今天这些后代们的先人,都能在档案中查到。这位女学者不仅做采访口述,而且把档案与口述结合起来,学术性非常突出,这也是做其实口述史的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另外,作为北京的历史记忆,过去是把焦点集中在北京城里,大多是皇城之内,也就是今天地铁二号线之内的范围。而过去的远郊区县,在清朝时代,并不归北京管,有的归直隶管,有的还归别的省管。如果说在这些区县里种地的农民,如果他们的劳作与北京城里人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记录老北京的人和事就不太好找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皇家内务府所管辖的这些庄头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农户,在其他省份是找不到的,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农户。除了这样的农户之外,京郊还有些人做着其他为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服务的差事。比如为官宦人家抓鹰熬鹰,为城里的有钱人家抓鸟送鸟食,为城里的闲人送蝈蝈等各种鸣虫,都是一些京郊人家维持生计的活路。这样的生计,这样的人家,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算少数和个别的。他们和老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今天,他们的后人也和先人的这种生计保持一定的联系,这难道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吗?
他们的选题中还有做同仁堂的,做这个题目可能有点难度,因为采访者不太懂药,而且要说起同仁堂不可能离开说药。过去一说起同仁堂,就总爱说同仁堂的老板乐家,而这次他们主要采访的是药工。药工的视角肯定跟老板的视角不完全一样。而且老板也可能懂药,但是药工对药的理解与老板的理解又有一层不同。所以采访者听起来就特别有意思。
选题中还有一个涉及到过去宫廷中的琉璃制品。我们过去一提琉璃,就是故宫和天安门的琉璃瓦。其实琉璃制品不光是琉璃瓦,也有琉璃砖和其他物件。他们采访是位于门头沟的琉璃渠。但是据老人儿说,那个地方本来应该叫作琉璃局,是清朝工部下的一个制作单位。也算是官府管辖下的一个企业。虽然琉璃局为皇家干活,但这个部门不归内务府管,而归工部管,放在今天就是归工业部管。这些琉璃局的后人们,说起琉璃制品,也是滔滔不绝。他们说,最早的琉璃制品是在山西做的,琉璃渠的先人们都是从山西过来的,他们在山西干活的时候,最好的琉璃制品都是自己留下的,把最好的留下之后,次好的就送到北京,给皇家使用。所以他们认为山西有很多建筑上的璃璃件,比北京故宫里的还漂亮。不过我有个疑惑,现在北京的琉璃件都不可能是明清时代生产的,都是解放后生产的,用来修缮这些古建筑,这似乎没有与过去的山西制品相比较。只是我的疑惑,这些学者们无法回答,要回答还得去找琉璃渠的老人们。
这些老人们还说,明朝时的琉璃件比清朝的还要漂亮,因为明朝生产琉璃件的工序还要更复杂,更繁多。到清朝时已经简化了一些。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太能得到印证了。因为我们今天也没法知道到底在今天还有没有明朝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仍然在使用明朝的琉璃件了。
不管怎么说,我从中进一步了解到,做口述史不仅很重要,而且也很有趣。而且做口述史也不是单纯地去找老人们采访,像前面说的档案文件也很重要,至少档案的查找与口述之间可以有个相互的印证。要不然,光听口述,虽然其中会有真实的成分,但也难免一些误记误传的成分。口述的采访者和整理者也不是单纯地记录和转述别人的故事,他也要从中进行一些分析与综合,从中概括出更深层的内在东西。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访,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12123.html

上一篇:保留还是取消教师的终身制
下一篇:吃不吃后悔药?
收藏 IP: 114.250.1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