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制造业提升的思路 精选

已有 4890 次阅读 2017-10-15 09: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的制造业要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升,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对于任何行业,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培养人才。制造业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现在有不少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也有属于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这些年来也确实为国家的制造业培养了不少技术工人,也有不少高级技术工人,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国家的制造业来说,高等级的尖端技术工人是国家最需要培养与开发的人才。在这个方面,国家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与培养。一些尖端制造业领域,无论现在设备水平是否达到了最尖端的程度,但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超前培养。技术工人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课堂,更不限于只是一般的操作实习。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师傅带徒弟,首先是师傅要挑选徒弟。什么样的人适合培养做高级技术工人,是有不少特质的。第一,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或者要掌握的技术有着最浓厚的兴趣,没有职业兴趣的技术工人,就没有发展的前途,也没有提升的希望;第二,要肯于钻研,要乐于在技术追求上精益求精,只有不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登上本行业技术领域的高峰;第三,要善于学习前辈的经验与技能,敬师爱师,师傅才会愿意带这样的徒弟。并不是随便一个青年技工都有希望被优秀的师傅选上。具有以上三个条件的技术工人,才是适合培养成为高级技术工人的人材。

徒弟要优秀,师傅也不能含糊。担任师傅,肯定需要有较高的技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人品。不能惦记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真得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心胸。再好的技艺,也带不进棺材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行各业后继有人。有了心胸,才能带好徒弟,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活传给徒弟。徒弟好学,师傅善教,两下里一拍即合,就是最好的组合。

在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过程中,理论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过于偏重理论。理论学习是技术工人提高自身技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在一般的水平上,想要进一步提升,难度极大。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之后,再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就比较如鱼得水。但理论学习不能过于偏重,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了。对工艺、操作、经验、技艺上的熟练掌握,是高级技术工人必备的功能。在这一点上,要下大功夫进行培养。

制造业的提升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尽管我们国家制造业发展得已经很快了,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但这种快速超越是有条件的,不是无限的。毕竟,积累所需要的时间是必须的,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在提升制造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瞄准国际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和材料。这需要大量的信息与情报收集工作。而这方面的工作是个苦差事,既无名也无利,但就是非常需要。国家必须要准备这样一批人,既懂外文,又懂行业,但从事的却是枯燥无趣的工作。国家所能给这批人的,只是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做这样的工作,发不了财,出不了名,但国家需要给他们工作的成果一定的荣誉及奖励。所以做这类工作的人,能力是需要比较高的,但工作本身却是既重要又单调。

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时候,国家也需要相对比较完整的计划。先要了解国家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本目标,各个行业发展的先后顺序,投入的预算多少等。然后需要招标投标,吸引最有能力的人与团队参与进来。成熟一个,就发展一个;进步一个,就提升一个。生产的产品先在国内占领市场,然后在全世界去竞争,去争夺市场。

提升高端制造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过急过躁。一定需要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积累的过程比较漫长,操之过急则容易欲速则不达。或许,只争朝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只争朝夕并不等于就要Great leap(大跃进)。战略上只争朝夕,战术上按部就班。这样才有可能以较高的效率来发展我们的高端制造业。

过去,中国人也曾经被所谓知识经济忽悠过。有人说,所谓知识经济,其实就是金融经济。中国当然也需要发展金融业。不管金融业算不算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中国的立国之本,永远都是制造业,特别是全面而高端的制造业。美国的制造业虽然仍处在全球比较领先的地位,但美国的金融业已经剔除了不少制造业领域,比如造船与航天领域。当年美国在这两个领域中的辉煌早已风光不再,现在要恢复起来,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中国应该记住这样的教训,不能再让人给忽悠得找不着北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80861.html

上一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下一篇:出身贫寒
收藏 IP: 221.219.24.*| 热度|

4 吕喆 黄永义 姚伟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