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学什么和做什么

已有 2940 次阅读 2017-6-28 04:0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青年报》2017614日的那一期冰点周刊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在美国学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有一回,G博士在课堂上吹牛吹豁了边。“做学术最重要的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让政府、企业、居民都能获利,又做到保护地球,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至于基本的计算,交给公司的印度人做吧!……咳咳咳……”这是一个欧美人负责思索世界大局、印度人跟在下面承包具体计算工作的社会吗?中国的博士生老陈注意到班上的印度同学大惊失色后在“抗议歧视”和“尊重师长”之间摇摆不定、一时仓皇,看到G博士咳嗽连连,不胜尴尬,恨不能舌头上长出钩子把说出的话勾回去,不禁觉得好笑。

这就是平常说的,说吐噜嘴了,意思是顺嘴遛达出来的,没事先过滤一下。可是越是这样的顺嘴答音,越有可能说的是心里的真话。不过,可以看出来的是,美国的教授们虽然也想多挣钱,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在意发挥自己在的综合能力。

这位博士教授没少吹牛。说在奥巴马政府时参与过什么计划,负责撰写过什么项目,反正都是大牛才干的活。而且说,如果他想挣钱,那几百万都能挣到了。但是他的兴趣不在这上面,而在于思索世界大局那种涉及纵横捭阖的事务上面。而具体操作的活计,就交给那些程序员来做吧。

瞧,这就是一位美国教授对于他所要做的工作的看法和态度。钱不那么重要,干什么活才更重要。文中所提到的印度人,在编制软件、写程序方面确实很有一套,而且薪水也很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一技之长。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也有不少改行学计算机专业。学这个专业主要不是研究硬件,而是学习编写软件。这是硬功夫,能挣不少钱。即使有些原来学文科的,也改到这个行当中来了。在美国,学文科能挣到什么钱?哪有学计算机程序编写有钱途?

可是,美国人是怎么想的?美国人是最讲挣钱的国家,可是恰恰在这个方面,他们要讲的绝不是个人通过辛苦的工作去挣那一点看上去不错的薪水。在美国人看来,那是小钱。真正的大钱要给国家挣出来。国家挣到大钱了,美国人就有更多的机会挣大钱了。这当然跟美国一百年来,在世界上逐渐当上老大,而且这个老大的位子一坐就是六七十年有着很大的关系。人家有这个战略,也有这个格局。

中国人还远没有达到美国这样的视野,毕竟中国刚刚在崛起,刚刚在向更大的视野迈进。所以相当一些中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还是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找到直接挣大钱的工作。学计算机能挣钱,那孩子就一定要去学计算机。学金融能挣大钱,那孩子就一定要去学金融。那种扩大视野和提高格局的专业如哲学一类,则恨不得躲得越远越好。

当然,中国人刚刚从贫穷中走了出来,让多数人一下子具有世界性的格局和眼光,有点不太实际。但是,时至今日,有些东西是应该变一变了。中国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好一点学校毕业的,都让外资的名企招走了。一般学校的学生,能在国内的公司,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算是不错的了。可是这样的工作,所得的薪水可能比其他行业的同龄人要拿得多一些,但毕竟还是替人打工的活计。很多人自嘲为“程序猿”或者“码农”,也反映出这样的艰辛和无奈。

在中国还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程序员和“码农”的。但是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需要在世界事务中把握全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可能得到的收入远不如计算机程序员,但这肯定是一桩特别有吸引力与挑战的工作,而且它给人带来的乐趣是从事其他领域中很难得到的。至少在我们的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能有更多的选择,选择专业学习的动机,也应该是多样性的,而绝不仅仅只是收入的多少。

学习专业的兴趣来自哪里,恐怕还是来自对这个世界的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上。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时代,天天只是为了分数、为了成绩而操心劳神,对于外部世界不闻不问,那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兴趣专业,能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学生报志愿,真正是由自己说了算的又有多少。如果即使有,恐怕也可能因为家长不满意而被取消。我想,是不是在中学,主要是高中阶段,对于大学里的各种专业的情况早早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知道这不同的专业对国家都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绝不能只拿将来可能挣钱多少来引导学生。再有,你的那种引导真的就靠谱吗?曾经被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转瞬之间就成了冬天街上的大白菜,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63360.html

上一篇:观看歌剧《小二黑结婚》
下一篇:回到马克思
收藏 IP: 221.221.133.*| 热度|

4 蒋永华 郭战胜 吕喆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5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