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为了积极准备参加明年高中毕业50周年庆祝活动,写了一首歌唱老家和老家中学(母校)的打油诗。为了厘清老家古镇某些场景事件,我特地发给老家的学术牛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游效曾先生请他帮忙修改和斧正。游老师拿出学术严谨态度逐字逐句修改,令我十分感动。同时还给我寄了一本他80大寿的精美画册“漫漫化学路”,我大有受宠若惊的感受。我从画册中看到他的学生们为了庆祝游老师80寿辰,采用了学术会议方式完成俭朴的寿庆活动。同时在画册的附录中看到学生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用他们近年来发表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的高水平论文成果回报老师,这算是别具一格的庆贺方式。这本画册是他们师生共同编辑完成,画册内容显示了游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低调务实的风格,这是我国学术界弥足珍贵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我通过老家乡亲的口口相传,较早得知我们老家有一位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的专心学问且成果丰硕的科学大家游老师,但一直没有机会亲自接触,具体情况也不甚了解。大概10多年前,我高中同学ZXR教授告诉我游老师的相关信息。ZXR教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与游老师基本相同,学业上长期得到游老师的关心和提携。在游老师帮助下,他先后前往香港大学和台湾研究机构访问研究,学术成果斐然。此外,游老师也为老家这所大学从多方面给予了关心和支持。
我认真读完了这本图文并茂记录游老师“学术人生”的“漫漫化学路”画册后,感受颇深,决定写篇文章谈点作为一个庐陵(我们吉安的旧称)学子的真情实感,并真诚与科学网上那些理性的学术同行们分享游老师几十年来平凡而伟大的科学研究经历。翻开第一篇:庐陵故土,一股充满人情味的淳朴之风扑面而来。画册展示了游老师的朴实风格让人感到分外亲切,他完全没有我们有的学术大腕们那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傲”的古板味道。画册让我深切感受了游老师的亲情、乡情、同学情和朋友情。画册中他用多幅珍贵老照片寄托了对父母亲和爱人的思念。除了谈到知识父亲的影响外,多次谈到母亲培养的辛劳,甚至还能记住儿时看到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昏倒的场景。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母亲虽不识字,但是常说“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出息”期望他读书成才。画册中也展现了游老师对家乡深情的爱。作为一个学惯中西的科学大家,回到村里和同族人亲密无间,合影留念。画册中的古樟树、池塘、祠堂和老家屋前的照片,寄托了游老师的浓浓乡情。游老师1994年回老家特意在吉安市旧轮渡码头边留影(当年从老家永阳,经吉安至南昌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木船),并对此照片注释:“梦里依稀慈母泪,百年榕树怀旧情”,让人动容,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画册中记录的同学情涉及游老师的整个教育经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等。小学同学欧阳自远先生给游老师的祝贺词说:“忆及抗日战争时共度小学童年时光,倍感亲切,往往沉醉在甜蜜的回忆中,,,”。游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回忆起上世纪40年代物理学大家吴有训在他的中学母校南昌二中做报告的情景,寄托了对前辈学长无尽的思念。文章说:“吴有训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担任中央大学校长,辞职回乡,执着地追求科学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萌发了也要做这样人的决心”。1997年年过花甲的游老师回到母校南昌二中,站在吴有训(科学家)、傅抱石(艺术家)和邹韬奋(文学家)三位前辈学长的塑像前,“百感交集,由衷敬意不减当年”。游老师的朋友遍天下,国内朋友中,上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下到我这样的无名小卒。
诚然,丰富的学术经历和辉煌成果是贯穿整个画册的“主旋律”和“学术红线”,她向我们昭示了游老师强烈的“学术至上”理念。正如画册的“漫漫化学路”名称那样,她展示了60年来游老师那种心无旁骛,潜心学问的高贵品质。以我的理解,游老师从踏入学术界始终目标明确,以国际学术标准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创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学科和学术团队;他担任多个国际相关学科杂志的编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与国际学术同行长期保持学术联系,确保学术团队的科学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前沿。几十年间,游老师和他的学术团队主要成果发表在在国际专业主流学术刊物上,为提升我国化学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做出了贡献。我记得南京大学曾经在天文学家曲钦岳先生担任校长期间连续多年发表SCI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必有游老师团队的贡献。画册也展示了游老师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多元化的科技人才。他培养的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学术上有院士、杰青和长江学者及面向国民经济的企业技术骨干,真可谓不拘一格出人才。
此外,从画册中游老师用不到三页的简历表述几十年来的经历。从中看到,除了倾力于学术经历外,几乎看不到一些中国特色学术牛人们拥有的“光环”(即模范和先进)。我不知道游老师是没有这些头衔,还是没有列入简历中。画册中展示游老师唯一的“官”是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几乎看不到任何仕途的痕迹。这也许是游老师客观上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因。这在我国当下大学泛滥成灾的行政化思潮,教授“勇当”各级领导的浪潮中,游老师的经历就显得格外珍贵和具有行为示范作用。游老师的经历也表明,在我们国家当下的体制环境中,科学家们只要愿意,一样可以与欧美国家大学教授们一样,出色承担三大任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一个都不少”。游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自不必说,社会服务也非常出色,画册中许多照片记录了游老师服务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及参与高科技企业技术咨询活动。
我首次和游老师见面是2002年春节期间在香港大学。那时我应CLS教授的邀请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一个月,ZXR同学来信告诉我,游老师正在港大讲学。我直奔距离地球科学系一楼之隔的化学系见到了游老师。2005年在南京大学参加国家973项目汇报,有幸专程到化学楼看望游老师。让我没想到游老师小小的办公室居然和化学实验室相邻而居,实验室中学生们“演奏”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很是“悦耳”。游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坚持潜心学问,让我肃然起敬。
我本人长期以来不断受到周边各种年龄段学问大家学术品德和科研风格的影响,这是我有意为之。20多年前我主动申请加入九三学社也是看到学校九三成员中牛人云集,我要主动向他(她)们靠近,从他们身上吸取学术营养,为我所用。正如游老师在画册中一篇文章中说:“我对一个人成长之路最深的感受是:除了个人的艰苦努力外,还必须借助于社会,学校所创造的环境和良师益友的影响和引导。对于后一因素来说,我也许是一个幸运者,有机会得到了这么多良师益友助我成长”,我深有同感。记得我向欧阳自远老师报告我退休后仍在做科研时,他告诫我:“小车不倒只管推”。
我在程代展教授的博文“我的痴迷”评论道:“同感,我的水平不高,但状态极其相似”。我也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加重点基金和重大计划项目各一项;依然作为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成果论文;继续出席学术会议报告成果;一如既往和我的毕业学生们和校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讨论科学问题;有时还要帮助修改一些年轻学生们的基金本子,给他们出点主意及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退休生活很是充实。年轻人可不要笼统说我们这些老头子思想已经僵化,应该退出学术舞台,这可要因人而异啊,至少我感觉离僵化还有一定距离。我曾戏称我们这些退休后还想做点科学研究的人有点像美国的终身教授。因为没有了中国特色的考核(数论文篇数和点数、科研经费数和教学工分数等),可以真正“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几十年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平台资源,主要依靠学生们帮助解决一些研究中需要的分析测试。我庆幸自己有几个比较铁的好学生,他们充分理解我的追求,并大力从精神上鼓励和行动上帮助我,令我十分感动。我要向游老师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成为一个以做学问为快乐的人。
祝游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愉快!
2014年11月24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