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谁解青年独立学者之困? 精选

已有 11235 次阅读 2013-6-3 05:5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青年

61号发表的博文:“我看科研青椒之困”主要谈年轻人在求学过程中的困惑。博文中提到青椒主要困惑阶段的是在第三部分:“成为独立学者之后”,我说将专门写一篇博文进行论述。所以那篇博文没有对“科研青椒之困”讲透,有博友看了不解气,评论道:“(这篇博文)没有接地气”,确实如此。另一位博友在评论中以切身体会诉说“青年独立学者”艰难处境:“刘老师,这方面我希望您能多论述论述啊。这就是真正青椒面对的最大困惑。,,,中国的青椒,真的好难啊”。我回复:“对!我正在撰写”。此外,多位博友表达了对这部分内容的期待。最近也看到周清博主的博文:“想要独立走通学术的道路,非人力所能为”。他过分强调外部力量对青年独立学者的负面作用,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所以,需要及时发表这篇博文,阐明我的观点。

我这儿的“青年独立学者”是指系统完成求学过程,一般涉及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硕士与博士阶段及完成有导师指导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因为严格意义上说,这类博士后还不能真正算是独立学者)。当然,在欧美国家长期做“博士后研究”,实际上属于不固定职位的研究人员也应该属于独立学者。我们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一般有一句话:“依据完成的博士论文水平,显示该同学基本具备了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者”就是指脱离“导师”,开始自己独立科研算起。我这儿主要指在大学和科研单位谋到职位,开始真正意义上独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年轻人。

大量实例给我们展示了“青年独立学者”生存状况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这儿所指的“冰火两重天”包括“青年独立学者”在科学研究与家庭生活两方面的表现,值得引起青椒们注意。“火”是指年轻人能够顺利适应“独立学者”角色,教学与科研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继承发扬了牛导师的学术风格或课题组的优良学风,在博士或博士后期间领悟到先进的科学理念与研究思维方法。在大学工作的“独立学者”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前提下,“申请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示成果”,样样做得精彩。各种学术和社会荣誉纷至沓来,他们“沉着应战”,“不乱方寸”,“不得意忘形”,依旧能够“宁静致远”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这样的青年独立学者按照国际同行先进理念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培养优秀学生和产出高水平成果,呈现一个比较理想的独立学者科学研究的“马太效应”。他们依靠不断取得的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赢得的学术地位换来了高质量和有尊严的生活,家庭事业两不误,这样的青年独立学者在我周边尽管为数不多,但也并不鲜见。

然而,处于“冰”状态的“独立青年学者”在“事业和家庭”两方面与“火”状态的学者形成鲜明对照。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原因,追根溯源,是什么因素造成这些“独立青年学者”如此艰难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以我的观察与分析,不能将问题完全归于不良的社会环境,我主张还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首先要认真反思成为“独立学者”之前的整个研究生求学经历,例如是否由于功利主义色彩,选择某些基本不做科学研究,或基本没有时间做研究的领导做你的研究生导师。或者在一个学术带头人水平不高,科学研究氛围不太好(或主要以生产性项目为主)的集体里,整个研究生期间只会干活,不会思考问题,不会做学术研究,导致你基本上没有得到多少有用的科学研究训练。在当下我国学位普遍放水情况下,勉强拿到一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学位证书。在这种条件下产出的“青年独立学者”自然很难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教学科研岗位市场。

此外,即使来到一个好的学术研究集体,这个集体的指导老师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科研经费充足,科研平台也不错。然而,有的年轻人在这个强手如林的集体里缺乏自信,学习与科学研究不积极不主动。这样的学习态度同样会导致一些年轻人科学研究经历平庸,成果少及博士学位含金量依然不高。他们有时会成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经历中的反面典型,例如导师介绍培养研究生经验时会说:我给学生提供再好的科学研究条件,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努力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如果不努力就会像“谁谁”那样勉强获得一个学术含金量不高的学位,如今在工作中艰难度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造成“冰”境况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年轻人自己。

无容置疑,我们政府对于造成青年独立学者“冰”现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是造成年轻人思想混乱的基础。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作为独立学者个体从自身寻找原因和问题。况且你再怪政府也无济于事,有位博友在我博文“我看青椒之困”评论说:“中国现在的科技命运和年轻人的命运都被哪些(一把)年纪的饭桶所把持”,其实谁也不能“把持”年轻人的命运,自己的命运还是得靠自己把握。为什么出自同一个课题组,同一个导师的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训练与成果产出记录也会呈现“冰火两重天”境遇呢?

一位同事给我说了一个事情。一位50岁的教授,大概在40多岁在职读了一位副校长的博士研究生。这位领导的博士在晋升教授和享受校内资源时“受益多多”,尝到了做领导学生的好处。当然,由于成果平平,在申请博士生导师初筛阶段就过不了。这位领导学生教授现在带了多名硕士研究生还经常请他的领导老师来给研究生忽悠。我说,50岁的教授还要靠老师来撑面子,脱不了奶,真是笑话,他多次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均以失败告终,因为,他的领导老师不在我们学科,无法关照。有的独立学者一辈子依赖当官导师或关系网,养成了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青年独立学者争取项目要依赖,发表论文要依赖,申请各种奖励要依赖,晋升职称更需要依赖。

我也发现个别年轻人在求学期间取得过很好的成果,然而成为独立学者后,其科研状态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成果产出步履维艰。这可能属于他求学过程中过度依赖知名导师的指导,他实际上仍然缺乏成为一个独立学者的最基本品质。这可能是欧美国家大学聘任教职时很少出现从博士(即使你发表若干篇NS论文)直接聘任正教授的原因。他们的价值观认为,如果确实属于优秀的青年学者,你的科研产出高峰期应该出现在你成为一个独立学者开始后,那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优秀青年学者的开始。

最后,谈谈我对一个“优秀独立学者”基本素养认识,供年轻人参考:

1、对科学研究发自内心的偏好,并将科学研究当成当下一个阶段(不敢说长期)奋斗的事业(而不是职业),其境界虽然不能达到陈景润和王选那样“奋不顾身”的高境界,但也应当拥有你周围某些优秀独立青年学者工作的风格。

2、应该清晰了解研究领域内主要的科学问题以及对潜在重大科学问题具有一定前瞻性(远见卓识)。如果仅仅处于前者,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具备跟踪同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只有达到后者你的科学研究才具有可持续性,并有可望在不久将来取得重大科学成果的“资质”。

3、已经与国际同行建立了广泛学术联系,并且通过出席各类国际会议已经和一些圈内代表人物进行过正面接触,你的部分成果开始引起同行关注。

4、独立完整且出色组织科学研究实施过程:提出较有创意的科学研究选题(申请项目);组织具体实施科学研究项目过程;总结提炼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发表成果论文或技术成果产业化;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应邀在相关机构报告成果等。

最后,我要真诚地告诫正处在攻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或从事博士后研究阶段的年轻人,下决心让你整个求学与研究过程做得出色,并不断产出好成果。经常扪心自问:我具备了一个让社会学术或产业机构挑选的“独立研究学者”的基本素质了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96022.html

上一篇:我看科研青椒之困
下一篇:师生争成果,学术界的乱象
收藏 IP: 111.174.44.*| 热度|

41 吕喆 张云扬 王涛 喻海良 李土荣 赵斌 秦逸人 林树海 李毅伟 陈儒军 朱志敏 唐常杰 王浩 郭宾 叶威源 张忆文 王启云 蔡庆华 林中祥 王芳 彭思龙 闵应骅 曹广福 吴锦宇 孙学军 李汝资 孟浩 傅蕴德 余世锋 徐迎晓 张骥 孙宝玺 孙东科 饶萍 hmaoi lxy2011 blackrain007 louischan fys cgy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