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稍微有点复杂的博文选题,因为我自己都难以准确定义这个“中国特色学人”。几十年的经历使得“这个概念”只存在我的脑海里,很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也是自己切身经历和社会所见所闻的体会,想提出来和年轻人讨论。先说几个与此相关的实例:1、几位年轻人的故事。当年一位学术上已经初露锋芒的年轻人,由于个性使然不善交际(也许遗传父辈性格),平常走路从来是“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这样在路上经常碰到老师自然也是看不到。后来就有人说他骄傲自满,碰到老师也不打个招呼,没有基本的礼貌。实际上这是人家的性格,与礼貌毫不相干。另外一位年轻人也是从来不注重交际(实际上他也不太会交际,也是属于埋头干活的那种人),申请杰出青年基金经历了5次答辩才获得成功,其实如果按照他的学术成果早就应该通过。还有一位杰青和长江学者,当年第一个国家基金连续3次未中,第4次才获得通过,以至于后来基金委相关学科部门负责人听了还有点不相信。这几位成果丰硕年轻人的共同特点是“不太会来事”,所以才会经历一些曲折,好在经过他们自己百折不挠坚持,才取得了今天令人羡慕的成就。2、还有一位当年的年轻人,也有类似性格,即使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从来是“不温不火”,路上碰到也只是“莞尔一笑”(不像有的人路上碰到领导说个没完),当然更不曾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举。他当年有一项成果要申报地质矿产部科技奖,按当年规定,我们这样的学校有资格评定三等奖,二等以上由学校推荐上报部里评定。所以他为了确保三等就申请二等奖,这也是各种奖励申报的通行规则(申高保低)。按程序,首先由系里领导组织初审,然后送学校评审。结果这个项目在系里就被降为四等(当年部级奖励最低等级),到学校评审时有的评委觉得奇怪,按说那个领导不想自己系里老师的奖励等级高点。学校个别评委实在觉得过意不去,私下向系里评委代表说:“这位年轻人成果还不错,不至于在你们系里就降为四等”。那位系里评委代表(系副主任)说:“这位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当时这位评委反驳他说:你们不应该将成果水平和其它感情因素参合在一起。当然,后来这位被系领导称为“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克服重重困难,靠自己长期坚持与不解努力取得了不错成果,最终坐到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位置。3、我们这儿毕业的一位年轻人,学术经历一般,成果也不太突出,但却很有点个性。有一年一位评审人对他申报的国家基金项目评审意见写了满满几页,结果是不同意资助。有人告诉我说,这位年轻人经常在国内相关会议上对同行的学术报告“高谈阔论,大事点评”,似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本来学术讨论,开门见山讨论问题应该属于很正常现象。然而人人都有虚荣心,你这样当面直来直去批评人家,先不谈你的意见是否正确,一般人听了总是感觉不舒服,挺伤自尊。人家抓住机会“整”你一下也没辙。在谈到国家基金项目评审时,一位经验老道的教授说,“你的本子写的再好,看你不顺眼,就是不给你,你有什么办法”。
这几个案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学会面对当下中国的学术环境,在一个合理规矩尚在建立,诚信尚在完善的环境里成长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你又能如何?按理说,一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勤奋努力工作,而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就应该得到承认和相应报酬。“用成果说话,以实力取胜”,这在一个法制和理性社会是一件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人也活得简单、轻松和自在。但是在我们这儿不是有一付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的对联:“(领导)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这儿)我说了算”。你面对这样的领导,或者主管又能怎样。曾经听到有人说,你要得罪了我,在国内这个行当里你就别想呆的痛快。在我们的学术同行里一些热衷于拉帮结派的“权威们”任人唯亲,使得我们那些没有权威做靠山的莘莘学子们在学术道路上步履艰难,无谓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当然,现在比我们当年好多了,我们那时要流动换一个单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现在重视有本事人才的地方越来越多,即使是大锅饭的事业单位,领导们需要政绩为他们升迁铺路,也需要有本事的革命群众为他们做贡献。
因此,我似乎可以这样简单描述当下“中国特色的学人”的基本特质:要做谦谦君子,做事不张扬,夹着尾巴做人;能少说不多说,能不说就不说;只管埋头做事,不要抬头看路;不拍领导马屁,但也不能得罪领导,对那些傲慢领导避而远之;同事之间既要友好相处,也要与某些人(喜欢嚼舌头)保持距离,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她要有锋芒,因为锋芒是你前进和取得成功的动力,但要将它放在心里,并力求做到“藏而不露”。永远靠实力说话,这是你战胜自己软弱和别人对你进攻的唯一武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严重影响你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在我们国家当下的社会环境下,普林斯顿大学“羁傲不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先生是一定不会过的快活,所以人们用普林斯顿大学有大爱来颂扬学校当局和师生员工对纳什先生的包容。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经亲自接待过一位领导干部,他描述这位领导的显著特点:“非常会做人”(不是一般的会做)。当时已经身处副省的位置(现在已经是一个重要省市的行政一把手),单身一人来他单位看他家属,走时送到大门口也没有看到他的小车。这位领导的高明之处就是对上对下都显得那样“和谐得体”,不像有的人只会“眼睛向上”,对下作威作福。我想如果这位领导的性格是遗传父辈性格而真情流露就很好,否则如果靠装出来或演出来,长此以往下去内心就一定会很纠结、活的不快乐和不开心。我们常人实际上难以做到佛的境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我想目前我们的社会很难容忍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即使他再有本事,也会大大降低他的社会认知度,影响他的生存能力与生活质量。因此,一个人要做到内心坚定,还是要锤炼自己的性格、人格和品德,需要坚持一生修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