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退休之前没有上过科学网,只偶尔看看科学网定期发来的电子杂志。退休半年后正式开通科学网(2012年1月7日),至今整4个月,发了20多篇博文,评论了一些网友的博文,这也是我让年轻人分享我的一点人生经历的途径。感到欣慰的是到目前有了210多位朋友及一些网友对我博文的评述,这些评述多数很是理性,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几位年轻人看了我的博文“父亲的箴言”后评论中流露出对自己亲人的忠孝之心着实让我感动。一些正面评述也让我有点成就感,满足我这个退休教授的一点虚荣心。现在几乎养成了习惯,白天在办公室继续做点科学研究,晚上就看科学网和写点博文和评述。
最近一位尊敬我的年轻人在我的博客上留言两段引起了我的深思。留言是:“我推测您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非常有学术气节吧,虽然您现在落魄了,但是您的子孙会兴旺的,人好事做多会对子孙好的,,,”,“刘老师,你在学校混得不好,只有一个可能,现在政府部门过河拆桥,,,,虽然我不爱学习,但是我很欣赏您这样的人,,,”。我及时做了这样的回复,大意是:“我一直担任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和学术著作基金评审委员会等机构的委员多年直至退休。我也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资格(社会上说的博导)及担任学校“地球科学”杂志中英文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的编委,而且聘任教授的级别还比较高。这些应该说明我在学校混的还算比较好吧,我怎么“落魄了呢?”。
那么这位年轻人是如何判断我是一个在学校“混得不好”的教授呢?为此,我重新审查了我的部分博文,是否流露出类似信息。我的博文主体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我几十年教学及科学研究体会;一类是社会感悟(包括亲情类)。在“努力做一个淡定的人”博文中提到:“几十年来,我也经历过多次难堪的事情,但是最终我都忍住了,,,”。难道年轻人是从这儿看到我在学校可能受到过委屈,推测混得不好?其实这对我来讲仅仅是人生经历而已。后来我和儿子视频聊天时谈到这个事。他是属于80后年轻人,我很多年轻人的事(包括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从儿子和学生哪儿学来的。儿子说这位年轻人未必了解你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他可能认为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年轻人叫什么灌水)的人多半属于“愤青”。当然对我而言自然就是“愤老”了。可能都是属于“混的不好”的另类,借“博客发泄”,“愤世嫉俗”等。啊!我明白了一点。但我不应属于“愤老”之列啊。因为,作为一个40后教授,我对社会问题还是有比较清醒和理性认识。我们这一代都是从上世纪50,60,70年代过来人,善于今昔对比。加上我几十年来不太过问政治,也从来没有担任过实质性职务。我始终认为,尽管目前国家管理及社会方面问题很多,但要是和以前比,即使是政治民主方面也不知道好多少(文革及之前)。很多年前出差时,一位教政治的老师(老共产党员)和我聊天,说现在我们所有乱象实际上都属于资本主义前期的正常现象。西方国家通过长期的民主和法制来逐渐规范这些乱象,从而达到今天的文明。如果科学、自由、民主和文明具有普世价值,我相信迟早我们也会有这一天,这需要我们世世代代长期努力奋斗。
谈到网络,一位毕业20多年有所成就的学生听说我开通了科学网博客,诚惶诚恐地对我说:刘老师,你在博文中可千万别提我,无论什么内容,即使用英文字母缩写表示我的名字也不行。我说这是为什么,他一时无语。尽管我是科学网的一个新兵,但我对提交在科学网上的博文可是非常认真的。我对每篇博文选题总是斟酌再三,文字上也要修改若干遍,包括错别字,生怕博文传达出不妥的观点,误导了年轻人。在此,我想谈点对科学网的粗浅认识。
1、我看了一下科学网的主页介绍,知道她是由多家权威机构主管,中国科学报主办。我想科学网应当遵循科学、民主、自由的原则,她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需要我们科学共同体大家的努力,让她成为全球华人名副其实的科学社区。
2、读了很多博文,我认为大多数科学网博主都很有理性。他/她们为传播科学知识义务做了很多工作,让我非常感动。他们有的向大众传达海外研究的经历及感悟;搞信息研究的博主提供很多内容非常丰富资料,让我大开眼界;还有的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博主提供了非常好的科普作品,文字简练,照片精美,对于普及地学知识很有帮助;还有的同行博主积极为那些需要某些科研资料的人提供非常具体的文献。最感人的是何毓琦教授(好像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兼职)经常让我们分享一些对国际化学术思想的认识;当然还有饶毅、施一公及年轻的颜宁教授等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之余写了很多内容丰富的博文,以实际行动支持科学网。还有一位老者提供老伴的科研PPT资料等。这些都表明,科学网是一个大家拥护和爱戴的交流平台,这也是我退休后决定加入这个行列的动力和原因。
3、建议大家不必在意自己的博文是否被选精(戴小红花)和置顶(博友用词)。尽管我也觉得有的精选博文和置顶博文传达的观点及意义一般,但毕竟这是由科学网的编辑确定(是这样吧)。就像一篇学术论文也是由2-3个审稿人的意见,各人有自己的认识,最后主编决定。我认为,毕竟博文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吧,当然那些后来接收在公开报刊杂志发表的例外。但作为我们自然科学领域,那怕你的博文再精彩,正面影响再大也属于社会效益。当然作为一个正直的有责任感的教授,也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4、建议少数博主的博文字稍多些,照顾一下我们年纪大的,刚入行的“新兵”。有的几个字的博文我看不懂,好像有人建议这类博文应当纳入微博管理。
意见供大家参考。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