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华人中牛人的成就让我深思 精选

已有 14881 次阅读 2012-5-16 06: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华人

刚刚看到一个网友发布一些生命科学领域华人科学家在Cell, Nature, Science三大顶尖刊物发表论文情况,其中介绍了这些科学家的本科毕业学校,多数是国内名校,也有普通高校。我在这篇博文的评述中说:如果调研一下这些学者大学本科中在国内完成研究生教育及从事科学研究同学成果情况,对比一下将会有意义。最近美国科学院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当选名单。这次共有8位华人当选,除了多数在国外接受教育外,有几位本科毕业于国内大学。以前我们还报道过其它一些较有分量国际荣誉中的华人学者。每当这种时候,我们媒体总要渲染一番。尤其那些学者曾经就读过的国内本科学校更是欢欣鼓舞,欣喜乐狂,盛赞有佳。这是可以理解,毕竟大学本科也是一个人求学过程重要学习经历之一。饶毅教授就在一次师生互动节目中对主持人说:你刚才忘了介绍我的本科学历,我本科毕业于江西医学院。

科学无国界,这些炎黄子孙为世界科学作出杰出贡献,证明我们华人行。这些成大器者,其成功(姑且这样说)究竟取决于什么因素。虽然见人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人“学习、研究经历及重要机遇”对他们成功会起重大作用,这个观点估计多数人会接受。尽管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一个人完整学习经历无非由(现在还有幼儿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组成的学习链。这些华人中的牛人求学及研究经历与成就之间关系引起了我深思。我想借此对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反思,也许有点意义。

为此,闲暇之余我查阅了部分成大器华人学者的求学过程和科研经历,发现他/她们中绝大多数本科教育是在国内完成。然而,他们的研究生教育及博士后研究经历几乎都在国外完成,并以欧美高校或研究机构为主。尽管个别例外,如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教授在国内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但也在国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经历将近10年科学研究生涯。往前追索,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和部分大学中的名牌教授大多数也是国内本科毕业后在国外完成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经历。如钱学森先生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美国完成研究生学习和研究长达21年。我熟知的我校前辈教师杨遵义先生、王鸿帧先生(曾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和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和马杏垣先生(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和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三人,他们分别博士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华人成大器者的成就似乎说明,同样本科学历起点,在发达国家完成研究生学习及科学研究经历可能是他/她们今天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怎么了?同样优秀本科生在国内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完成研究生教育及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达到国外牛人同学成就者似乎寥寥无几。当然世界级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是个例外,他所有学习经历和科学研究都在中国大地上完成和继续进行。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完整高等教育由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组成。据我回忆,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国家基本上没有完整研究生教育体系,至少没有研究生学位制度。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基本照搬前苏联培养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基本上与此同步,并学习欧美研究生学位体系。据说第一批18个博士学位证书于1983年在人民大会堂颁发,显示当时博士学位的庄严和神圣,可惜好景不长。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数量成倍增加。有的重点大学也仿照国外名牌大学,大力扩大研究生规模,使其数量超过本科生。然而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国家体制原因,我们不可能照搬欧美名校成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以美国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理念:“学术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学术严谨和学术诚信”三方面对照和检验,我们研究生培养质量还相差甚远,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从网络和媒体上看到很多学者理性地批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我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是“乱象丛生”,如入学考题泄密,学位论文权钱交易,学生成为少数老师赚钱工具,自杀事件偶发等。

30多年研究生教育过程,颁发大量研究生学位。其中也为某些人谋求官位,某求金钱提供方便。但重大创新成果,尤其是为世人称道的基础研究成果,如国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我并不崇拜)还是遥遥无期。研究生管理不规范,在缺乏自律前提下,各种权利下放,但缺少监管。社会浮躁导致师生浮躁,缺乏科学精神(陈景润精神),向往当“官一代”和当大老板(企业家),向往当“富一代”。由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仅以研究生生源为例,我们戏称我国研究生阶梯式培养模式:普通本科大学(人们常说的考研基地)为重点大学输送生源;重点大学为名牌大学输送生源;名牌大学为国外大学输送生源。某些名牌大学是国外大学的后备生源基地。我们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就这样为世界作了暂时还不应该做的“贡献”,这是超前的“贡献”,无奈的“贡献”。

我梳理和反思研究生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研究生教育体制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从培养体系变革开始。我呼请政府主管部门,不要继续追求研究生规模、不要追求所谓“研究生教育大众化”, 这实际上也是属于教育战线的面子工程。彻底改进研究生培养中的“宽进宽出”现象。取消在职攻读学位,正确理解终身学习理念(学习知识欢迎,随意拿学位不行)。建立一套像本科生那样严格管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人们形容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越高,但考试越来越容易,就是对研究生招生体制的嘲讽。这也是社会上许多企事业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主要原因,它是用另类方式表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满。

2、大家共同努力,在社会上营造研究生学习正气。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是一种对知识更高层次的追求。摈弃研究生学位不恰当的荣誉属性,通向官场的敲门砖,披在某些“企业家”身上的漂亮外衣。

3、下大力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流导师(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准)是培养一流研究生的前提。导师要重视自身学习和知识更新,要有国际化视野,要关心学生的学术成长。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公开、公正、公平遴选合格研究生导师。克服研究生录取与培养过程的随意性,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独立精神与创新科学研究能力指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571435.html

上一篇:我落魄了吗?
下一篇:大学评优何其多
收藏 IP: 59.71.151.*| 热度|

70 刘进平 曹聪 李学宽 马德义 木士春 刘自然 姚向峰 柳东阳 张奇峰 中国科大出版社 盛弘强 刘用生 谢强 卢金龙 郭保华 孙广东 杜永明 胡方云 曹墨源 强涛 吕海平 王善勇 许有瑞 何学锋 曹凯 许新裕 刘宇 晏燕华 解海卿 曾新林 李刚 段庆伟 姜宏斌 徐维新 易印雪 高建国 蒋华平 徐耀 高英 邸利会 李志俊 陈永金 王涛 蔡津津 戴德昌 苏德辰 吕天帅 申艳军 张文春 刘鹰翔 徐迎晓 曹裕波 彭振华 孙学军 陈祥龙 师耀利 曹建军 李兴超 徐绍辉 钱鑫 秦逸人 fansg luxiaobing12 GuaNan zaimingyu letianhu minnongda tongjiberkeley blackrain007 ycyzy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