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xing9

博文

解释一下浙大教授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 精选

已有 17541 次阅读 2016-9-25 15:0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解释一下“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

科学网上有很多专家都可以比我强百倍的解释这个技术, 例如上海药物所俞强教授及其夫人就是当年在哈佛医学院接触到饿死癌细胞思路最早发明者佛克曼教授的中国学者。当年回国时也带了这个思路和技术开发有关新药。

癌细胞被饿死的最早思路来自哈佛医学院的佛克曼教授, 原始思路是肿瘤细胞快速生长是需要葡萄糖做能源。 癌细胞是通过其周边连接的血管获得葡萄糖的。 如果能够破坏链接癌细胞的周围血管,癌细胞就无法获得葡萄糖, 从而被活活饿死。

佛克曼教授在90年代初就找到一种高效破坏癌细胞周围血管的蛋白, 叫Endostin(中文翻译作恩多施)能够高效率的破坏癌细胞周围的血管, 造成癌细胞饿死。这个发现一经发表, 在全球引起轰动。当时佛克曼教授的这个发现还没有进入I期临床,但美国最大药厂之一的Bristol-Myers(必治妥) 就用7000万美元买下佛克曼教Endostin的专利。遗憾的是佛克曼教授对Endostin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治疗癌症的结果,没能达到Bristol-Myers(必治妥)的期望值, 所以Bristol-Myers就放弃了这个专利权(把专利权还给佛克曼教授), 不再继续投资。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杀死癌细胞周围的血管时, 如何能让正常细胞外面的血管受到最小的影响(不杀死正常细胞外面的血管,减少副作用)。

但这个破坏连接癌细胞血管, 阻断癌细胞获得葡萄糖,从而饿死癌细胞的思路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科学家极度重视,寻找代替Endostin的各种方法, 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各种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英文: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新药的开发。就是原始的Endostin(恩多施)也被中国的一些科学家和公司在继续开发, 例如川大的魏于全教授做恩多施的研发已经15年了, 还没有停下来。

这个VEGF以后的话就长了, 由科学网上很多专家来介绍吧, 我就长话短说,直接切入“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这个话题。这是浙江大学2位教授的创造, 我看了一下, 浙大这2为教授的发明名称是 “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具体做法是用一个现在临床上已经在使用的TACE技术(常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与他们发明的“碳酸氢钠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联合使用。 前者“常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就是把栓塞剂经导管注入到肿瘤供血靶动脉,使靶动脉闭阻断动脉, 使癌细胞不能获得葡萄糖了, 后者(浙大的发明)用小苏打,进一步破坏癌细胞获得少量葡萄糖的可能性,从而彻底断了癌细胞获得葡萄糖的可能。 如果没有前面的“常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 单用小苏打是不会起作用的。


关于VEGF的研究和应用现在已经扩展到防止心肌坏死和眼睛黄斑病等领域,兹不赘述。

====================

补充一点: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抑制肿瘤细胞外的血管时用的Endostin其实是一种VEGF的抑制物, 所以让血管不能生长, 血管破坏了,死掉了。 由此引发了科学家的联想: 老年性黄斑。 有一种黄斑病是由于眼底血管无序增生所致, 所以找到一种抑制VEGF抑制剂就有可能治疗这类黄斑。 本人20年前曾有一个化合物能够抑制VEGF, 从而有很强的杀癌细胞的活性,可惜毒性太大, 未能开发成抗肿瘤新药。 当时并没有与黄斑联想的思路(根本就不知道黄斑的机制),以后就放弃了。 后来知道国外有人已经把这个化合物发展到黄斑病的III期临床, 在黄斑病上应用是滴眼药水, 属于Top use, 对毒性的要求比较低,很可能成为一种新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1004989.html

上一篇:和赵美娣的恩施大峡谷照片---三清山和犹他州的照片
下一篇:从孟山都购买基因编辑技术使用权看我国的对策
收藏 IP: 24.0.231.*| 热度|

34 蔡小宁 许培扬 徐晓 李土荣 文克玲 徐剑华 章雨旭 张珑 刘全慧 李学宽 黄永义 赵凤光 柏舟 赵美娣 吴仁智 孙学军 黄仁勇 谢蜀生 徐涵 王嘉文 王大岗 侯成亚 姚小鸥 wqhwqh333 qia forumkx miluc xlianggg wangqinling louiexp ZYHDZ biofans yunmu LongLee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