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为什么病毒喜寒怕热? 精选

已有 18589 次阅读 2020-2-1 08:38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病毒, 细菌, 分子, 稳定化能, 动能

为什么病毒喜寒怕热?

最近,全国人民都被那个“新型冠状病毒”搅得很不舒服。对于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性质,各种媒体都引用专家的话说,这个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一样,都是喜寒怕热的。但是,为什么它们喜寒怕热?好像没有什么人来解释,本文就来说说这个为什么。

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是喜寒怕热的,SARS病毒也是如此,其实,所有的病毒都是喜寒怕热的。为什么大家不说这个“为什么”?我看这里面有一层窗户纸,窗户纸一捅开,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但是,要捅开这层窗户纸,我们还是要从头说起。

病毒的结构是什么?病毒的中间是一个遗传物质即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者 RNA,外面是一些蛋白质分子。病毒只有找到了宿主,在宿主细胞内才可以复制自己。离开了宿主,单独的病毒不是生命,它不能单独自我复制。说的略微详细一点: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单独的病毒就是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简单地说,离开了宿主的病毒只是一些不能自我复制的化学意义上的分子。

说到这一步,在化学家看来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了:温度升高不利于分子的稳定性。

为什么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分子的稳定存在?

众所周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为什么能够构成分子?因为在有些原子之间有相互作用。有些相互作用比较强,它们能够使得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比如,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有两个氢原子核(即质子)和两个电子构成。两个质子相互排斥,两个电子也相互排斥,电子与质子之间却相互吸引。在它们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下,根据量子力学,可以计算得到这个体系的能量与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核间距)有下图所示的关系:

我们把两个原子核相距很远时(即独立的两个氢原子)体系的相对能量设为能量的零点,从图中可见,当两个原子核靠近时。体系能量降低,但是,当两个原子核靠得很近时,体系的能量又迅速增高。在图中所示的“平衡核间距”处,体系的能量最低。核间距大于或小于平衡核间距都将使体系的能量升高,从而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像在洼处的小球,只有在洼底才能够平衡,离开洼底就不会平衡,会自动滚回底部。

氢分子的平衡核间距约为0.074纳米,在那里,氢分子的能量最低,从而体系最稳定。图中虚线的长度表示氢分子与两个独立的氢原子的能量差,就是两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的键能。这也就是氢分子的稳定化能。正是因为氢分子比两个单独的氢原子能量低,氢分子才能够稳定存在。

但是,原子本身有动能,它要“自由行动”,要离开这个“平衡核间距”。但是,稳定化能的存在,就会把离开平衡核间距的氢原子拉回到平衡核间距。于是,通常情况下,氢原子就在平衡核间距附近做振动。

就像落到坑中的小球,在坑底作振动一样。显然,如果坑比较浅,而小球的动能比较大,小球就有可能跑到坑外去。

同样,如果分子的稳定化能比较小,而原子的动能比较大,原子就可能挣脱稳定化能的束缚,离开分子,这时候,分子就被解离了。

显然,分子的稳定化能越大,这个分子越稳定。而原子的动能越大,就越能破坏分子的稳定。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原子的动能大是什么意思?从宏观上看,就是由这些原子组成的体系的温度高。温度所表示的就是组成体系的原子的平均动能。

上面说过,原子的动能越大,就越能破坏分子的稳定,也就是说,体系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稳定性越差。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容易解离。

有人要问,既然温度越高,分子的稳定性越差,那我们怎么没有感觉到因为温度升高,氧气、水、石头等常见的物质分解掉或者变质了呢?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都是非常稳定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非常牢固。拿上面所说的氢分子来说,它的键能(也就是把它拉断所需要的能量)是217kJ/mol。按照上面图上的“坑”这样的说法,这是一口非常深的“井”,需要非常大的动能才能够跳出这口井。也就是说,用加热升高温度的办法解离氢分子是非常困难的。在2000K的高温下,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氢分子会解离,3000K的高温下也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发生解离。我们身边常见的水、氧气、石头等都是经由类似的共价键结合的。这些都是很稳定的分子。

像蛋白质这些分子就不是如此了。我们通常说,蛋白质分子是由千百个氨基酸组成的。每一个氨基酸分子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原子,这数以千计的原子也都是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这些氨基酸分子排列次序的不同,蛋白质分子也不同。这是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这一长串原子并不是排成一条长长的直线。由于各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有大有小,所以在这些原子外围所带有正负电荷也不同。这些正负电荷之间存在着静电相互作用,这些静电相互作用比共价键的作用要弱许多,其中有些较大的相互作用被称为“氢键”。在这些静电相互作用特别是氢键的作用下,组成蛋白质的原子排列而成的“线”便卷曲、折叠起来,形成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而二级结构之间还有更弱的静电相互作用,组成了蛋白质的三级甚至四级结构。蛋白质就具有这些非常精细、非常巧妙的高级结构。由于形成这些高级结构的作用力是很弱的静电相互作用。它们的稳定化能,也就是上面图上形成的“坑”非常浅。温度略高,这些高级结构就被破坏了,蛋白质也就“变质”了。蛋白质变掉了,病毒也就失活了。所以,病毒都是喜寒怕热的。

有人会说,蛋白质这样不稳定,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这回答也很简单,生物体中的蛋白质都存在于活的细胞中,它们受到细胞环境的保护,增加了他们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处在不断地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也就是说,蛋白质在不断地分解,同时也在不断地生成,而整个细胞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这就使得在这些细胞和蛋白质在宏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变化,保持平衡的状态。一旦这些生物死亡,它们体内的蛋白质也就会迅速变质。我们买来的肉,要放到冰箱里冷冻起来,才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细菌并不像病毒那样喜寒怕热,而是喜欢比较温暖的环境。其原因就是因为细菌是活的细胞。从蛋白质分解的角度看,温度低了,蛋白质较为稳定,但是,细胞的生长、繁殖就很慢,甚至会休眠。在温暖的环境下,虽然蛋白质稳定性差了,容易分解,但是它的生成也快,细胞的生长、繁殖更是大大加快了,细菌的数量仍然会急剧增加。

也正类似于这个原因,侵入我们生物体内的病毒,虽然温度的升高使它们不稳定,但是,由于它们能够在生物细胞内迅速复制自己,致使这些病毒在体内迅速地大量泛滥,弄得不好,甚至会影响到生物体的生命。

当然,生物所能够快速生长和繁殖的温度区间并不大,对于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关系密切的那些细菌,温度一旦超过它们繁殖适合的温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容易被杀灭。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是怕热的。我们在医院里往往用压力锅高温灭菌,细菌、病毒,都逃不过这样的高温。

由于病毒是喜寒怕热的,而细菌在一定温暖环境下能够快速生长繁殖,所以我们看到,在冬春季比较寒冷的天气里,像由流感病毒、SARS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的传播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容易流行,而在夏日的温暖环境中,痢疾、腹泻等由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则容易高发。这都不是偶然的事情,都有它们的科学道理。

当然,本文所说只是一般的道理,不涉及病毒具体的品种,不涉及杀灭它们的具体温度,更不涉及杀灭的具体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6376.html

上一篇:破五说“发”——发面做馒头、包子和面包
下一篇:杂说关于武汉的若干历史地理知识及可能的误会
收藏 IP: 60.208.159.*| 热度|

39 郑永军 刘全慧 刁承泰 王明明 庄朝晖 范振英 文克玲 武夷山 王安良 王宏琳 戎可 周忠浩 黄永义 张晓良 王从彦 刘文才 姜进举 姚伟 张勇 蔡宁 孙志鸿 曾杰 尤明庆 李子波 蒋德明 宁利中 朱志敏 丁凡 高建国 吴国林 林涛 苗君 迟延崑 高铭 刘光银 夏炎 陈晨星 刘志平 姚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