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关于武汉的若干历史地理知识及可能的误会 精选

已有 11319 次阅读 2020-2-5 08:33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汉水, 陕西, 鄂州, 辛亥革命, 长江大桥

杂说关于武汉的若干历史地理知识及可能的误会

武汉是我国的名城,位于我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部,交通发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武汉得名于武昌和汉口、汉阳,而汉口、汉阳都与汉水有关。关于武昌和汉水的历史都是值得说一说的。

在现代人的意识中,汉应当是武汉和湖北的另一个代称。武汉的一种地方戏称为汉剧或汉调,湖北中南部的广大地区在地理上被称为江汉平原,从北京到汉口的铁路被称为京汉铁路,1927年南京和武汉的两个政权和解被称为宁汉合流等等。这种代称的缘由当然主要来自武汉特别是汉口,这个近代新兴的大都市,而汉口的名称则来自汉水。

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它的发源地漾水、沮水等,均在陕西省的秦岭南麓,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到了长江中游平原地带,由于当地地势低平,河港湖泊众多,河流汇合,主流也常有改道,名称则众多纷纭,除了汉水、沔水以外,又有夏水、沌水等名称。《水经注》这部历史名著中叙述这条河流所用的名称是沔水。所以,汉水注入长江处,除了称汉口外,又有沔口、夏口等名称。不过,古时这些名词只表示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就像说长江口一样,并不是指现在的汉口城区。古代的汉水流经龟山南边入长江,到了明代成化年间才改到如今的入江口。从那时起,才慢慢有了现在汉口的集市。

最早的时候,汉水这个称呼却主要不是指湖北境内的那一段,而是指陕西境内的这一段。汉,这块地方也并非指现在的湖北和武汉,而是指陕西南部。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看起来在汉水最上游的那个地方被称为“汉中”。实际上,当时那地方确实在“汉之中”。

汉水是古代“周人”所能够看到的水流量和落差最大的河流。古人看到这汹涌澎湃的流水,自然会想到这样的流水只能来自天上。所以,天上的河流即后世所说的银河,也就被称为“汉”,诗经中就有“唯天有汉”的句子。后来又有了天汉、银汉、云汉、霄汉等称呼。到了平原地区的汉水,则很难与天河联系起来。

秦代时,位于秦岭南面的“汉地”,交通十分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落后。所以,项羽把刘邦封到那里,称为汉王,希望而且断定他会在那块偏僻而闭塞的地方终老,刘邦手下的绝大多数人也都懊恼不已。但是,在刘邦萧何领导集团正确方针的指导下,竟让刘邦这家伙成就了大业。到了最后,“汉”不但成了一个皇朝,而且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的名称。连我们所写出的一个个方块字,也被称为汉字。这大概是项羽和刘邦当初都没有想到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原来指陕西南部那块地方的“汉”,转变到指长江中游的大城市。这样的名称转移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所决定的。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从陇上、陕西逐渐东移到中国的中部再到东部。我们现在用到“武汉”这个词的机会当然比使用“汉中”的可能性大不知多少倍。因此,“汉”这个称呼最终被武汉以及以武汉为省会的湖北所取得并不是偶然的。

关于武昌,也容易产生一些误会。小时候读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背诵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很为它的对称又不死板的句式和抑扬顿挫的字词音节所陶醉。这些句子,当时也好像都能够理解,就没有深究。后来年龄大了,有了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就想“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地方,一定在夏口和武昌中间,夏口在武昌的西面,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实际上,这里的夏口就是如今的武汉武昌,武昌则不是现在的武昌而是如今的鄂州。

武昌的名称,来自三国的孙权。魏黄初二年 (221),孙权迁都鄂县。鄂县是秦代所建之县,地址就是现在的鄂州城区(在长江南岸,与黄冈隔江而立)。由于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南侵,孙权方面士气大振,就把鄂县改称武昌县,取义“因武而昌”。同时把江夏、豫章、庐陵三郡都分出一部分,建立武昌郡,郡治就设在新改名的武昌县。这是武昌这个名称的来历,不过,这个武昌不在如今的武昌,而在原来的鄂县,如今的鄂州。

这个武昌县,从221年改鄂县为武昌县算起,一直用了1692年之久。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大概辛亥革命首义武昌名气太大,而这里的“武昌县”与“辛亥革命首义武昌”并无关系,所以,在1913年把这个武昌县改成寿昌县,第二年又改为鄂城县。这样,经过了1693年之后,“鄂”又回到了它的老家。

1983年,鄂城又改成了湖北省的省辖市,称鄂州。这就是现在的鄂州。它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首创了武昌这个名称,而且用了武昌县这个名称达1692年之久,却与现在的武汉武昌并不是一个地方。这就是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所说的武昌。

那么。现在的武汉武昌是怎么来的呢?

吴黄武二年(223年),也就是孙权迁都鄂县(武昌县)的两年之后,孙权在如今武汉的蛇山筑土石城,斜对汉水,称为夏口城。苏东坡的“夏口”就是这里。

南朝宋孝建元年 (454年) 在夏口城设置郢州,隋开皇九年 (589),在夏口设置江夏县,把郢州改称鄂州,江夏县为鄂州的州治。同时,废去原来在武昌县的武昌郡,把武昌郡所辖之县包括武昌县都置于鄂州的管辖之下。

这样,在如今武汉武昌这地方称江夏县,直到1913年。

在以后的年月中,鄂州有几次短时间改为江夏郡,但是大多数时间都称鄂州。唐代宗永泰(765年)之后成为鄂岳观察使、武昌军治所。北宋为荆湖北路治所。元为湖广行中书省所在地。至元十四年 (1277) 改为鄂州路,如今湖北省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它管辖之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代以来的湖北省简称为鄂。

元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治所仍在江夏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为武昌府。清代与明代一样。

这样,到了元明清时代,如今的武汉武昌终于也有了一个武昌的名字,不过是武昌路或武昌府,它的治所在江夏县。由鄂县改称的武昌县则是武昌路(府)的管辖之下的另一个县城。

这样,武昌这个名称就有了二义性。倘若某人说要去武昌,就要说清楚是去位于江夏县城的武昌府还是去武昌县(如今的鄂州),两者地图上直线距离48公里,即使是如今的高速路也相距76公里。要让古人走,水乡曲曲弯弯的路程恐怕三天也要抓紧才行(《清史稿》称相距180里)。

1911年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昌府(江夏县)。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地方行政,废除府这一级行政区。武昌府当然也被废除,武昌起义首义之地就不能称为武昌了。于是,在1913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把原来的武昌县改成寿昌县又改为鄂城县。至此,武昌这个名称才被如今的武汉武昌单独具有。

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广州迁来武汉的国民政府把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统一,定名“武汉”,武汉市至此诞生。

在武汉市的历史上,这一个“武”字,来得真不容易。

虽然我很早就知道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也许多次去过那里,但是,我发现自己对武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知识,还是有很多误解。例如,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我一直没有弄的很清楚甚至有错误:

1.武汉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湖北省又简称为鄂。因此在我过去的印象中,武汉在湖北省的中间略偏东一点。没有想到,仔细看一下,以武汉为中心,湖北省的“东、西部”的差别这样大。以武汉所在的纬线上,从武汉到湖北省的东部边界,与从武汉到西部边界,两边距离的比,几乎是1:4。而武汉往东的土地面积,与武汉往西的面积之比,则差不多有1:5还多。武汉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靠东部的。

2.武汉长江大桥的方向

过去,我总认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方向基本上是南北向的。在我的印象中,武汉三镇,武昌在江南,汉口、汉阳在江北,汉口在东,汉阳在西,中间隔着汉水。龟山在长江北、蛇山在长江南岸,于是,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大桥的方向是南北向的。

仔细一看地图,我原先有些看法并不准确。长江大桥附近武汉的地图是这样的:

在武汉市区附近,长江的流向是流往东北偏北方向,与水平(东西)方向的角度,几乎正好60度,而武汉长江大桥的方向,与东西方向的夹角只有30度,与南北方向的夹角则有60度之多。于是,长江大桥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南北向的。如果一定要用东西南北这样简单的说法,则与其说是南北向的,不如说是东西向的。而汉阳,则是在汉水的南边(汉水与东西方向的夹角只有约15度)。汉阳与汉口的相对位置,更不是一西一东,而是一南一北。

这两个误解告诉我,有的时候脑筋里的印象并不准确,误差往往很大,仔细地看一看,谨慎地查一查资料是必要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7034.html

上一篇:为什么病毒喜寒怕热?
下一篇:元宵灯谜
收藏 IP: 60.208.159.*| 热度|

22 郑永军 冷永刚 唐自华 刁承泰 王安良 木士春 晏成和 孙冰 杨生茂 李学宽 张晓良 尤明庆 黄永义 徐志刚 周忠浩 张红光 苏德辰 张江敏 周浙昆 宁利中 郭奕棣 杨顺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