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说起鲁,人们立刻联想起了山东。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被告知,鲁是山东省的简称。人们津津乐道的八大菜系往往第一个便是鲁菜,首都北京城里的菜品,就源自于鲁菜。
中原各地的地名,其本源大多起自周代。周武王伐纣成功,做了“天子”。在以后年月里,周天子把他们的子弟亲戚和有功之臣等陆续分封到各地,这就是各个诸侯国。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的地盘在现在的山东省南部,其都城就是现在的曲阜。不过,在周代,特别是文献较多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在曲阜那里正式的地名,都只称鲁或鲁国,并没有出现“曲阜”一词。
曲阜一词在文献上的记录,最早出现在成书于西汉的《礼记》。《礼记·明堂位》中记述道:“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东汉应劭对曲阜的来历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阜是土山、高地的意思,
鲁国“地方七百里”,这是一块不小的地方了。周代的一里按300来米计算,从泰安到徐州,差不多就是这点距离,也就是说,如今山东省的南部都是鲁国的地盘。这个区域与文献记载的鲁国的疆域,还是比较接近的。
曲阜地区在成为周代的鲁国以前,是商代的奄国。南朝梁代的《千字文》有“奄宅曲阜,微旦孰营”的句子,说的就是假如没有周公旦的辅政,周怎么能够得到奄国曲阜一带呢。
实际上,周公旦自己一直在镐京辅政,并没有到鲁国的封地上。他的儿子伯禽才是鲁国第一代真正的国君。
鲁国自周初被封,直到战国末年被楚国所灭,存在了近八百年之久。楚国在曲阜这个地方设立了鲁县。楚国灭鲁之后仅仅二十六年,自己也被秦所灭,鲁县成了秦的治下。
秦末,四处起义,鲁为楚地。楚汉相争,最后项羽自杀。有意思的是,鲁仍然不肯投降,是坚持到最后的楚地。最后,刘邦让人把项羽的人头给鲁城内的老百姓看了,鲁才开城投降。由于当初项羽被怀王封为鲁公,刘邦最后还是把项羽以鲁公的身份下葬。
此后,虽然各朝各代几乎都有“鲁王”的封号,但是,都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实实在在的鲁国了。鲁县倒是又沿用了八百年左右,到了隋代,改称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称呼“曲阜”。当然,如今鲁国的那么多国君也极少有人被提起,人们到曲阜去,基本上都是去参观或朝拜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夫子。
现在查字典,关于鲁字的解释,大都有这样几个义项:“1.愚拙,蠢笨:愚~。粗~。~莽。2.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3.中国山东省的别称。4.姓。”
除了第一个义项之外,三个义项都是所谓“专用名词”。因而,鲁字的实际意思就只剩下“愚拙,蠢笨”了。我们所用得着的词语(非专用名词)也就鲁莽、粗鲁、鲁钝等少数几个。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由周公创立的鲁国会取这样一个并不令人喜欢的名称呢?
我们现在的这个鲁字的写法,是鱼字下一个曰。但是,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的大多数写法是鱼下一个口。这里的“口”像器皿,器皿中盛着鱼。它本义是鱼味醇厚鲜美,引申泛指嘉、美。清代大学问家阮元说:“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一对西周青铜器“颂壶”的铭文中有“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的句子,感怀天子的美德。文中“丕显鲁休”四个字都是赞美天子的好字眼:丕,大也;显,光也;鲁,嘉也;休,美也。
所以,鲁原来的意思是非常好的。
不过,味道过于醇厚鲜美,吃得多了,未免使人味觉迟钝,所以后来被引申为迟钝。如《论语》中所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直,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莽撞)。于是有了鲁钝、愚鲁等词语。
又由迟钝,引申出粗野、冒失等义。这就有了我们现在常常使用的粗鲁、鲁莽等词语。
汉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这种一开始“失之毫厘”最后“谬以千里”的字义引申,实在是很常见的现象。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鲁棒这个词常常出现。鲁棒是英语Robust的音译,有健壮、强壮、粗野、浓烈等意思。这个名词用音译还是很好的。我们的制作,无论是实用的仪器、工具,还是看不见的软件、系统,都需要健壮一点,可以在各种条件包括比较恶劣条件下继续使用,也能够容忍使用者的某些不当使用,而不容易损坏。这种性状,用鲁棒来音译,还是很传神的。
至于如今的山东省为什么简称鲁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闲说山东(5)齐和鲁(下2)》2012-2-2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41127.html
这里不再重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