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lky 应当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博文

介绍王跃思一篇采访报告,并向科学网提个建议

已有 6188 次阅读 2015-3-1 21:45 |个人分类:灰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王跃思, 建议科学网, 霾从哪里来

一直在想:自2011年以来,投入研究雾霾和PM2.5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得不得了,但是,主要成果是什么?除了几个大城市报告了PM2.5的源解析成果,以及多个城市开展了大量PM2.5监测,气象部门能比较准确地预报霾污染变化外,那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呢,哪里去了?

我曾上网查研究文章,发现是非常多,SCI的英文文章,有些成果很有意思,很重要。例如2013年元月,北京和各地严重雾霾污染时的监测和分析。。。但是中文文章就少得多,而且比较粗糙。

我们搞科研是为什么?写报告时有SCI文章就好了?

为什么不同时写中文文章?不需要?写中文文章有重复出版嫌疑?

一些习惯可能不容易改变,但科学网能否担当这样的责任:关注并联系重要研究团队,请他们同时准备中文文章,(其实我们英文程度总是有限,常常先写成中文再翻译成英文的),在英文SCI发表后以博文形式发表在科学网?既避免重复发表的嫌疑,又可以让科学网专业人士了解情况,反馈到媒体。还可以获得科学网博主的提问和讨论,对他们进一步研究有好处。

介绍王跃思研究员受《科学世界》记者采访的报告,写的相当精彩,可惜不是王跃思本人写的文章。我虽然有小的意见,如他也认为氮氧化物的存在会加强二氧化硫的氧化,也是机动车的贡献。我则怀疑他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高温燃煤也排放氮氧化物,要增强在高烟囱那里就可以了,何必要汽车在地面排放的氮氧化物。

但总体说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值得细读的:

(3月2日早上补:谢谢【2】楼博友的提醒,下面这篇访问稿曾在2014年4月11日由高登义博主向王跃思研究员要来了PDF文件上传到科学网了:“霾从何处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783981.html”,下载了再读就看得清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871100.html

上一篇:有关柴静视频的博文回复田青老师的批评
下一篇:再次为柴静视频点赞: 打破僵局!
收藏 IP: 116.230.19.*| 热度|

9 蔡小宁 吕喆 徐晓 赵建民 蔣勁松 谢力 庄世宇 田青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