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霾不是雾,水汽不是最重要的
今天偶尔看到“果壳主题站”青蛙陨石博主的博文:“核雾染是真的吗?”。我不懂核辐射,没有讨论“核雾染”的能力。但博文中说“霾不是雾,水汽不是最重要的”却使我想通了一些问题,学到了知识。因为和我之前写的博文相关,因此转载一段供网友参考。
原文来自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824/?baiducustom=y&page=5
------------------------------------------------------------------------------------------
霾不是雾,水汽不是最重要的
。。。
雾和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雾主要是大气中饱和的水汽凝结在大气颗粒物上的小液滴,因为低温条件下水蒸汽的挥发能力更差,所以雾常常出现在相对低温的夜晚和凌晨。而且,随着太阳出来温度升高,凝结在大气颗粒物上的水再次挥发到大气中,所以雾消失了。
而霾则是指由于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升高而导致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PM2.5具有相对较强的吸光能力,从而能够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这个特性与水汽没有关系,而且霾也不像原帖作者所说的可以在太阳出来后一挥发就消失掉的。当然,PM2.5可以吸附水汽,从而加重霾的吸光效应,导致能见度的进一步下降。
换句话说,有些情况下雾和霾的界线并非十分分明,霾可以看作是细颗粒物含量高雾。由此可以看出,形成霾的关键在于细颗粒物,而不是水汽。我国目前时常出现的大面积雾霾主要是由高浓度的PM2.5造成的,这个有环保部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作为依据。
。。。
-------------------------------------------------------------------------------------------------
我以前调研公开发表的文章,得到信息是灰霾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发生,所以在“为什么会‘灰霾’”《大学科普》文章(和博文)里写“。。。但综合我国观测工作,尚未出现相对湿度低于50%发生灰霾的情况。。。”以及“。。。发生灰霾必须有三个条件同时满足:(1)PM2.5污染严重;(2)气流幅合稳定,不利于扩散;(3)合适的湿度。。。”
字面上看还算合理,因为指的是“灰霾”,是能见度受损严重时的污染状况。近年来各地发生严重灰霾或雾霾时,也主要和高湿度有关。而沙尘暴或浮尘造成的能见度下降,不在所述“灰霾”污染形式之内。
最近一段时间却发生困惑:已经几次发现上海市严重灰霾时,PM2.5小时浓度起伏和相对湿度相关不明显,而且可以发生在相对湿度低于40%之时。
接受青蛙陨石博主的说法:
“。。。霾则是指由于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升高而导致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PM2.5具有相对较强的消光能力,从而能够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这个特性与水汽没有关系,而且霾也不像原帖作者所说的可以在太阳出来后一挥发就消失掉的。当然,PM2.5可以吸附水汽,从而加重霾的消光效应,导致能见度的进一步下降。”
只是有关雾,青蛙博主有遗漏。那种太阳出来能晒干消失的雾,是自然过程产生的雾。如果是雾霾,例如2013年1月北京雾霾,和2013年秋的哈尔滨雾霾,太阳晒了也不会都消失的。
“吸光”改成了“消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