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有感
昨晚看到两个博文“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和“推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感觉我国要治好“雾霾”,见到蓝天,任重道远,恐怕二三十年不够了。
国务院布置的十条措施中,比较新的两条是八和九:建立重点经济区“联防联控”机制和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中,引用中科院研究成果:京津冀区域原生排放的PM2.5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所占比例50%,工业排放的占比例37%,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占10%左右。据此,治理大气污染应当以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为重点。
该报告还引用专家建议:将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工业电厂等)移到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的沿海地区或京津冀以北和以西的高海拔地区,同时快速推进脱硫、除尘和脱硝设备的安装使用,提高油品质量,大力促进清洁能源使用,从根本上降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问题:
1. “联防联控”和“应急管理”都属于临时性的管理措施;(治表不治本?)
2. 以“原生排放”调查成果PM2.5主要排放源中“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占10%左右”为依据,认为治理大气污染应当以控制汽车尾气为重点。(“原生排放”是什么?蓝天可主要和二次颗粒物相关!)
3. 把工业电厂等搬迁到沿海地区或京津冀以北和以西的高海拔地区?(行得通吗?)
很反感“原生排放”的说法,应当不是专家说的吧。空气污染问题中,早已有了国际国内相通的说法:“一次(Primary)”污染物,“二次(Secondary)”污染物,不希望再有一个新词。
怎么没看到严格依法执法的条款?(脱硫脱硝,排放总量控制)
我国环境管理中,有多个特别的词汇:“三同时”(工程项目建设的污染控制治理设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零点行动”(某年某日零时,一个地区同时执行污染控制措施);“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针对酸雨控制,在排放浓度控制、地面浓度控制之外,增加当地的限额控制);“环评风暴”(针对某些大型国企等不执行环评等环保要求的限制措施);“复合型大气污染”(我国城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尾气成为主要污染物);以及“联防联控”(因为空气流动性强,相邻地区排放污染物互相影响)。。。
这些词汇都具有中国特色。但是,为什么成效不大呢?例如“复合型”往往被推广为中国大气污染特点。但中国燃煤量世界第一,占本国化石能源消耗量70%,中国都是“复合型”了,世界上还有“燃煤型”的吗?“联防联控”和当年提出针对酸雨区控制的“排放总量控制”比较,有什么大差别?(当年还有个规划,导则)
缺少的是科学规划和严格执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