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安全博客 Behavioral Safet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g66 行为安全-用科学方法长效地解决“违章行为”

博文

各行业安全问题、各大学安全专业有共性?特色咋体现?个人观点 精选

已有 7269 次阅读 2014-4-15 20:44 |个人分类: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安全, 安全专业, 高等学校, 共性, 各行业

各行业的安全问题、各大学的安全专业是否有共性?特色如何体现?

20140415

所谓安全“问题”,其实质就是事故;各个大学里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安全专业,可以理解为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即事故预防方法。

一、各行业事故及其预防方法的共性

各个行业的事故及其预防办法的共性,实质上是事故原因的共性。如果原因有共性,预防方法自然就会有共性。明确地说,各行业的事故原因有共性。

参看图1分析。

(1)事故的原因有6个方面。其中组织(即事故单位)内部有4个方面:一次性行为(动作)和物态、习惯性行为、运行行为、指导行为;组织(事故单位)外部有2个方面:心理因素、监管及其他因素。

(2)事故的行为原因有共性。事故的6个方面的原因中,除不安全物态以外的5个方面都是人的行为(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而人的行为在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大多是共性的。

(3)物态原因在自然科学基础层面有共性。不安全物态这个原因,如果分析得足够细致、到达基础科学层面,它们将是声、光、力、电、热等物理能量,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而物理能量、化学物质、生物因素的作用机理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是相同的,遵循的是行业通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自然科学原理,所以物态原因在自然科学基础层面有共性。

(4)多个事故的统计规律性在行业、领域间有共性。事故的五大统计规律是:1)事故一定是有原因的;2)事故的直接原因分为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3)事故的严重度和发生次数符合三角形分布规律(即安全累积原理);4)事故的根本、根源原因在于组织行为;5)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故,总是会发生的(墨菲定理)。这五大统计规律是生产、生活中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事故所共同遵循的。

这就回答了“各个行业的安全问题、各个大学的安全专业是否有共性”的问题。事故原因的共性表现在行为、自然科学基础层面、多个事故的统计规律性上,事故的预防手段(解决这些原因的手段)在这些方面也是具有共性的。

二、各大学安全专业的特色体现

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总要分成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这样,安全科学(专业)人士在事故预防时,也就得分行业来解决。解决、预防不同行业的事故,必须依赖各行业、各领域普遍适用的行为原因、分析到自然科学基础层面的物态原因、事故的规律性,形成各行业、领域内的事故预防技能。行业、领域内事故预防技能的个性(特色)主要在于物态原因在工程层面的解决办法上。事故的物态原因在自然科学基础层面是有共性的,但在以自然科学基础为基础的工程层面上是不同的,其解决办法当然也是不同的,这样不同的大学、科研机构就各有侧重于地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使用不同的工程手段解决事故预防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总之,事故预防行为控制方法,在各行业相同;事故预防的工程手段在各行业不同,但自然科学基础相同。

也总之,恐怖事件、网络安全、食品安全、治安事件、交通事件、煤矿安全、化工安全、核安全等等,用行为控制方法(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预防,各行业的做法相同,用工程手段预防,各行业不同。一般说来,预防一个行业或领域的事故,行为控制、工程手段都是需要的。

还总之,行为安全方法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一般来说不能在短时间内用于所有行业的事故预防。


此文标引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3730&do=blog&id=785255 

参考文献: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煤炭学报,2013VOL38(7),1123-1129.

更正:图中的组织内外颠倒了,请注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785255.html

上一篇:事故案例与安全·个人层面·杂感​
下一篇:补充:安全专业的共性与特色
收藏 IP: 114.242.248.*| 热度|

16 杨文旺 曹建军 刘家敦 马建敏 李健 逄焕东 王海洋 强涛 麻庭光 刘伟 肖振亚 刘连兴 杨春 吴琼 biofans yusha16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