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回不去的乡村,抹不去的乡愁

已有 7215 次阅读 2017-1-12 06: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城市, 乡村, 乡愁, 巨变, 城镇化

自文革76年结束以来,中国乡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荡发展四十年。笔者大致经历了整个历史跨越过程,春节回老家颇有一些感受。乡村剧变,走出乡村,来到城市的青年,再也回不到曾经那个熟悉的乡村,抹不掉的乡愁。

1.乡村建设的凋零。城镇化进程气势汹汹,乡村建设日渐凋零,城中村空心化现象明显,乡村建设缓慢滞后。村庄宅基地属于半私有财产,在现阶段定位为维持和限制建设。政府更加关注楼房建设,让农民上楼,改变生活方式,搞活卖地卖方经济。农村建设滞后,与国家对农村的定位不清晰密切相关。

2.乡村人才的流失。读书和经商,让乡村年轻人和乡村精英,以读书、打工、经商等各种方式逃离乡村。让乡村经济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文化日趋凋零。稍微有点才能的人,都在城里买车买房,乡村成了偶尔重温旧梦的地方。即使他们仍旧常驻乡村,但他们下一辈也会逃离乡村。乡村成了城市的劳动力和人才的输出基地,而自己被掏空。

3.乡村政治的蜕变。由于人才的流失,乡村的政治文明,下降显著,日渐庸俗化、家族化、帮派化。要不乡村恶霸当土皇帝,要不流氓轮流坐庄。村委成了乡村精英食之无味的鸡肋,成了地痞流氓的安乐窝,乡村丑剧和闹剧的舞台。乡村政治蜕变的让人瞠目结舌,再也难以有赢得广泛认同与尊敬的乡村政治人物出现。民主中国仍旧是梦,遥不可及,估计本世纪中期也难以实现。

4.家族传统的崩溃。老人权威不在,成了年轻人的累赘。各种虐待老人现象,极其普遍,乡村成了老人的地狱和坟场。中年的家长,在孩子眼里,也不在具有权威,成了被抛弃、被疏离的尴尬一代。年轻人更多精力,给了手机、网络和各种多媒体,父母成了让人心烦的多余和累赘。亲戚邻里关系冷淡,大家更多向前看。即使没有金钱与口角的纠纷,但关系仍旧渐行渐远。旧传统日趋崩溃瓦解,新传统尚未形成。传统在流变,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共识尚未形成,新型的家族与人际关系传统在粗俗、低劣、物质化中试探。

5.婚配观念的剧变。婚前同居现象普遍,未婚先育成为时尚。前者与西方观念影响有关,后者很大程度上受计生政策胁迫,农民用自己方式,狡猾地规避与钻营。婚配观念剧变,冲击了传统乡村道德观念,政府成了这个过程中的推手。中年人离婚增加,年轻人离婚率更甚,老年人道德榜样作用微弱,甚至老年丧偶孤独、嫖娼以及潜在婚姻现象,层出不穷。婚配观念改变巨大,老年人思想保守、行为冒进,中年人坚守与分裂,年轻人对婚姻态度轻浮、草率。单亲家庭孩子增多,离婚形成的光棍增多,日趋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来源。在国家婚育政策和经济精细算计的背景下,乡村婚配观念在试错、摸索中前行。

5.金钱观念的加强。乡村对金钱充满了饥渴感,无限的渴望,无穷的热情。赚钱与攒钱,成为乡村的重点与核心,所有人都被经济大潮裹挟前行。绝对财富激增,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相对财富在分化,贫富差距扩大。财富的追逐,让乡村的乡民,背井离乡,没日没夜的劳作,苦不堪言,身心具备。财富的保护,让人变得异常冷酷无情和自私自利。金钱财富成为判断成功的唯一标准,自私自利的精明成为大家共同的信条。奉献和公德成为笑柄,已经被乡村普遍抛弃和拒绝。

6.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是人心的映射,是群体意识的积累。蓝天白云不在,雾霾将乡村包裹。绿水青山不在,恶臭之水普遍。土壤污染,无从知晓,深层次环境问题更可能触目惊心。生态环境恶化,赚钱的富人外逃,留下一片肮脏之地。这片土地已经被诅咒,不可扭转的恶化,遥不可及的自我疗伤。乡村的土地被她养育的人们蹂躏与摧残,污浊不堪,在苟延残喘中失去生机。

上面的一切也许都是杞人忧天,古老的乡村中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自我调整与试探,寻找出路与方向。一个全新的乡村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以新的方式与形态,回春绽放。现在的乡村,再也不是以前的乡村。在庆幸自己逃离乡村,摆脱了乡村的束缚,感到庆幸之余,又陷入了不能自拔的乡愁。离开了乡村,但并没有收获城市。我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流浪,不知灵魂安在何方。只有成天成夜、不眠不休的不安与彷徨。

回不去的乡村,抹不去的乡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027014.html

上一篇:青年科研人员的8个误区
下一篇:谁曾记得,当时人的热情
收藏 IP: 202.204.119.*| 热度|

22 王启云 展婷变 孙颉 冯兆东 岳雷 郑永军 蔡小宁 黄仁勇 宁利中 史晓雷 杨绪洪 侯成亚 邱趖 徐勇刚 侯沉 王大岗 马玉勇 杨正瓴 ljxm nm2 bshhzai kh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