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导师眼中的师生交流“断亲”现象 精选

已有 40491 次阅读 2024-2-16 15: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毕业后,便与导师失去了联系。哪怕逢年过节,联系也几乎没有了。这种毕业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断崖式”锐减,在这里称为“断亲”现象。这似乎是90后、00后以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原则“整顿职场”,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从我这儿毕业/在读研究生大约50名。今年过年,在微信上拜年的比例也不高,多数研究生选择了这种新型“断亲”式拜年方式。假期期间,我在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人与人交往最怕出现“你以为”,过高估计了自己能力,也过高估计了与别人友情在对方心里面的分量。

毕竟导师指导一名研究生3年或者5年过程中,内心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把研究生当做朋友、甚至家人了。而研究生毕业后,导师遭遇断亲文化,会发现自己想多了,那是根本没有的事,这时就需要导师调适心理,适应新形势。导师不能对研究生充满太多主观情感,要适应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就与导师断亲的交流方式。

这种心理上的挫折感,估计与家里有个儿子,给介绍对象结婚成家,或者千辛万苦培养女儿陪送出嫁,这时作为父母也会有类似的失落感。民间有一句俗语: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就生动的表现了这种充满挫折的苦涩情感。当然,将师生关系类比血亲关系是不恰当的,但其中不可否认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作为导师也要成长,学会理性面对,适应人情冷暖,千万别主观地希望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应该怎么样,有这种想法和期待就是遭受断亲现象体验到失落和苦涩的根源。

其实,在研究生读书的时候,导师从日常师生交流过程中就能感觉到会这样,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这也在意料之中。只是培养过程中,导师对个别学生太宝贝太稀罕了,毕业后遇到断亲交流会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不适感,这也属人之常情。听同事讲,往往读书的时候,学习最差,最调皮捣蛋,最惹人生气,天天惹是生非,天天批评过来,骂过去的学生,毕业后越联系,相处的也越好。这里面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诡异。

对我而言,这也可能与我除了教学外,大多数工作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有关。平时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指导他们出野外、做实验、写论文。如果导师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搞行政管理、开公司抓经济或者发展个人爱好,根本没有时间管他们,指导研究生只占工作的很少一部分时间。当遭遇断亲现象,导师对这种感受就不会很深了,因为,平时就不熟,也没有任何期待。

所以,研究生毕业后,导师遭遇研究生断亲现象而失落,这是导师平时指导研究生投入过多精力而留下的后遗症,也算是对导师平常对研究生指导用力过猛的一种“惩罚”、“回旋镖”。因此,导师应该多种经营,培养个人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体验,对研究生指导在把住学术标准和原则前提下,适可而止,不可着魔一样执著于此。平时指导过程,尽量多采用公开官方的一对多例会方式,尽量少采用一对一微信、面对面的指导方式。从精力分配和指导方式上进行调整,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受过度指导引发“断亲”现象的“反噬”。

指导研究生更多应该是合作共赢,价值互换,如果投入过多主观情感,将研究生当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一样处,最后遭遇断亲文化时,导师会很失落、很难受。因此,最智慧的指导方式应该是工作关系,利益互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关系,也是一种短暂的、阶段性的合作关系。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业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能有朋友关系和家人关系的主观情感。在他们读书时尽心尽责,尽职尽责,做到问心无愧,毕业后顺其自然,自此相忘于江湖。

对于毕业的研究生,我们要致力于培养来时不迎,走时不送的风格,形成质朴自然、独立自由的交往关系。研究生毕业步入社会,与导师交流呈现交流的断崖断亲现象,这是个人的觉醒,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也是未来人与人交往的新形态,要理性的看待这一现象并做好相应的心理适应与调整。

..........................................................................................................................................................

补记:研究生毕业后,与导师交流锐减,出现“断亲”现象,这与近年来人与人交往弱化、淡化、简单化的大背景有关系,也与随着研究生毕业开始人生下一阶段的实际情况相符,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现象。切断与以往师长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开创属于他们职业生涯。大多数研究生本质都是好的,之所以选择“断亲”,推测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能力障碍。年龄代沟,社交恐惧,不知如何表达,不好意思表达,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且不想受为了交流而交流所累而选择迟交流、少交流或者不交流;

(2)共同话题缺失。研究生毕业后,不再与导师朝夕相处的学习和科研,已经没有共同话题,与导师交流不知从何说起,没有可聊,也属自然而然;

(3)生怕打搅对方。怕给导师添麻烦,打扰导师,也怕给自己添麻烦,这也是较为普遍的心理;

(4)职业生活不顺。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存在内卷也存在躺平,内卷失败或者躺平摆烂者,感觉自己混的不好,怕老师问,也觉得丢人,内心惭愧和惧怕;

(5)交流无利可图。当然,从利益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觉得导师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任何交流都是多余和浪费时间了,不能瞎耽误工夫。如果认为导师对自己职业发展非常有利,即便多么困难拜年,也不会马虎,会将节日礼仪做到中规中矩,甚至极致,这也能理解;

(6)轻松假期蛰伏。平时工作学习太累了,假期里只是单纯的喜欢安安静静,自由自在的休息,不愿与任何人交流,觉得交流太麻烦,太心累了,应该是较为普遍的心理。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421857.html

上一篇:如何解决研究生后半程的懈怠问题?
下一篇:该如何读研究生?
收藏 IP: 211.145.54.*| 热度|

46 马臻 王涛 李学宽 宁利中 朱清华 周忠浩 农绍庄 单广君 吴斌 贾玉玺 郭战胜 上官周平 郑永军 冯兆东 王中任 史仍飞 邱星辉 牛文鑫 崔锦华 王从彦 胡大伟 李建国 张坤 梁洪泽 李东风 王财勇 王林平 王飞 周浙昆 曾智勇 王德华 孙颉 丁海霞 孙志鸿 孙南屏 周阿洋 谌群芳 杨正瓴 高建国 彭真明 陈新 高秋志 刘跃 PhyBZ guest95586936 guest0382581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