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有木有比“专家评审”更管用的招儿?

已有 3916 次阅读 2015-9-4 23:50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重大发现, 专家评审

   这几天较忙,没时间浏览科学网。今天晚上有点空闲,上科学网溜溜看看童鞋们在说啥。哦,有收获,看到了杨正瓴老师写的一篇综述博文:

1900年以来,被拒绝发表的重大科技成果实例(搜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8419.html

真心佩服,杨老师的记忆力和文献综述能力不是一般滴强,那是相当地强。从评论中看到张忆文博士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8]张忆文  2015-9-418:46

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
————————————
那有什么方式比这个更管用?

博主回复(2015-9-4 19:30)听领导的。 [em:3:]

杨老师回答的很幽默,有喜感。

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的适用性如何呢?俺前些日子写了篇博文探讨过这个问题,可参阅:

同行评议像“鸡肋”还是“鸡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07860.html

该文已经回答了比专家评审更有用的方式是:实践或时间检验。

作为学者,谁都想在有生之年搞出一项颠覆性或突破性成果,但这是很难很难滴,成功率约为100-99.999/100,属于小概率事件。搞出这样的东东,一是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二是需要灵光闪现的“运气”。前者容易做到,后者需要“上帝”帮忙,也是小概率事件。

提出一个假说很容易,但能得到验证的却凤毛麟角。得到可重复性检验的假说才能成为理论,具有普适意义且价值重大的理论(这里只谈理论,不谈技术)才属于颠覆性或突破性成果。

从科研规律看,突破性科学理论从提出、完善、验证到学界广泛承认,一般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你提出的理论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时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为真理,否则为谬误。这也是一个突破性理论从诞生、验证乃至获得NB奖,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原因。

俺在科研生活中也接触过某些貌似“牛13”的学者,声称自己有重大发现。其实不是概念不清得出的乌龙认识,就是被假象蒙蔽,甚至是玩一些“技巧”类的魔术,经过一步推理就漏洞百出,别说N步推理啦。这些人的特长是敢于“大胆假设”,但严重缺乏“小心论证”,常把拍脑袋冒出来的“假说”当成“重大发现”。所以嘛,搞出一个新东东,不要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要从原理上看违不违反公认的科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原理)?是不是“自洽”的?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打到自己?除此,还可以找些“高手”,问些“怪问题”或“楞问题”,试试能否圆满解答,看看自己有无没想到的地方。经历了这些步骤后,就知道您的所谓“重大发现”是天上的明月还是“镜中月”啦。

俺对理论方面“重大发现”的理解是:

1TA从某种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了本质性的普适规律,此规律可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或物理、力学模型等表达;

2、对地球人都无计可施的难题,只有TA想到了解决之的“妙招或绝招”,且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3、在满足12的前提下,TA的成果突破了某学科领域发展的桎梏,推动了科技的跨越式进展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这实际上说的还是科研创新的“唯一性”和成果价值问题。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如果嫌高,你就甘心做一只“怎么飞也飞不高”的小小鸟吧;如果嫌低,你就真心做一只“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雄鹰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18562.html

上一篇:做科研最怕什么?
下一篇:探秘“认死理”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地震区
收藏 IP: 118.186.147.*| 热度|

13 陈楷翰 檀成龙 杨正瓴 王媛媛 徐义贤 陈南晖 李学宽 王少凯 杨百存 belsci pgdg wcubic beil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