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倡导理性质疑之风 精选

已有 6036 次阅读 2021-6-24 18:31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和某位朋友聊天时,他说:“科学大师的理论要不要质疑?甚至能不能推翻?”我说:“可以质疑呀,但想推翻要掂量掂量自个,无论如何,不要蛮干,要讲究策略。”我把我们之间的对话整理成此文,以便于大家各抒己见开展讨论。

我们知道,质疑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若科研人员缺乏质疑精神,盲目相信权威和已有的认识,则难以发现真问题,也无从做出卓越成果。

然而,科研人员决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即制造噱头为吸引眼球而质疑,为忽悠名利而质疑,为争输赢而质疑,为意气之争而质疑。质疑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多视角的看法,引起广泛的讨论,从而搞清事实,推进认识,发现真理。因此,在质疑时,我们不应忘记“理性”两字。理性质疑指的是质疑既要讲逻辑还要重实证,其目的是“去其糟泊、取其精华”。

在我看来,质疑的正确姿势是:

1、须先彻底弄清前人的理论

在网上,我经常看到不少人连前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一知半解,就开始盲目地炮轰,简直是搞笑。确实,弄清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并非易事,尤其是涉及到比较抽象理论的概念和原理,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吃透,以避免盲目质疑。

鉴于此,质疑者应仔细研读原文献,以彻底把握前人的学术思想、弄清理论的来龙去脉、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这样才可能取得有益的质疑效果。

2、讲逻辑重实证

先看看前人理论涉及的逻辑链是否严密,即推理的前提条件(假设、公理、实验/观测数据)是否成立,推理(演绎、归纳、类比)过程是否有漏洞,能否保证逻辑链的闭环性。如果自己觉得该理论存在逻辑链不够严密和(或)解释力较弱问题,再看看实证的强壮性;如果强壮性有保证,八成是自己的理解出了问题,此时应按下质疑的“暂停键”继续深思;如果发现实证不够强壮,则应回头结合逻辑寻找问题的根源,经反复深究无误后,再开展理性质疑不迟。当然,尚未得到充分实证的学说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对这样的学说要不要质疑,价值有多大,自己掂量着办。

有人可能会问:“质疑某项理论单讲逻辑行不行?”这个不行。因为逻辑推理不一定靠谱,即基于不同的前提条件和不同的推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多解性,这也是认识不同的根源。每个人都有思维的局限性,自己觉得完美无缺的推理,在别人看来可能漏洞百出。为判断逻辑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唯一可靠的途径是通过实证检验,除此无他。

对几乎业已公认的科学理论,从中发现些bugs是有可能的,改进完善之也是科研人员的较好选项。然而,要想推翻之,则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得到几乎公认的科学理论,经过了包括创立者在内的大量同行的逻辑校核与实证检验,否则怎么可能被这么多人认可。这些人,不大可能智商都有问题吧?也不太可能都被忽悠了吧?

科学发展是向下兼容的,一项新理论的诞生往往能兼容过去的旧理论,而不是推翻旧理论。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兼容了牛顿力学。 毋容置疑,新陈代谢是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即未来总会有更好的兼容旧理论的新理论诞生。关于此,爱因斯坦在论及“相对论”时也谦虚地承认:“所有的物理学理论,不仅牛顿的而且他自己的,都是尝试性的猜测。它们总会被更好的猜测所取代。”因此,科研人员在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新理论,是一个较为可行的目标。

有些学科还缺乏科学理论,是亟待发掘的富矿领域,是科研人员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科研人员与其想推翻科学大师的科学理论,不如转战于此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或能事半功倍成就一番伟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92586.html

上一篇:二师兄致“猪坚强”的悼词
下一篇:大连学术行
收藏 IP: 59.109.149.*| 热度|

28 杜学领 檀成龙 郑永军 杨正瓴 晏成和 梁发云 许培扬 刘立 段含明 卜令泽 农绍庄 朱林 黄永义 杜永军 马德义 杜占池 王安良 贾玉玺 王勇 曾杰 黄玉源 姚远 徐长庆 童调生 姚伟 张国宏 张坤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