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yokemos

博文

回复要“周全”: SCI英文论文修回稿回复信常见问题和错误分析 精选

已有 46519 次阅读 2011-4-25 01:58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response, polite, detailed

本文可以说是我的另一博文的续篇(参见:写论文如导大片, 投论文如谈恋爱,在该文中,我提到:“在稿件修回时,修回稿的回复信(即response letter)更是培养感情的一个绝佳机会。”论文投出后,经过忐忑不安地(甚至有的作者是焦虑地) 等待,如果幸运,就会有修回的机会,当然也有可能是杯具,但是直接接受的可能性非常的低(当然,极个别期刊如BBRC除外,参见我的另一博文)。恰好近期有机会审了一些来自国内的英文论文投稿,发现在修回稿的回复信有不少共同的问题,值得网友,尤其是新手注意,下面就response letter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当然如果您已经有NSCI文章,下面的内容也许就不用浪费您时间了,对于SCI老手而言,下述内容应该都是常识了。标题为何强调周全 先按下不表,文末您就会知道答案。现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分述如下:

1. 不够:下面图片中的response letter的要点来自理文编辑网站,前面两点都是关于礼貌的,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都是义务(无任何报酬)审稿的,人家辛辛苦苦审完稿,指出投稿的问题,自然会理所当然的会希望作者的肯定和感谢,这应该是起码的基本常识,我国又是N年的礼仪之邦,但是,我见过的相当多的论文修回回复信中没有看到对编辑/主编和审稿人有任何的感谢、感激的字眼。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反过来说,礼少,人必怪!多说你个谢字,不花作者一个大子,于人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惹得编辑/主编和审稿人不爽,那是想让自己的文章死的快!

                     

.回复信的开头要先写上文章的基本信息:如manuscript tracking number, title, author等,另外还要加上是投给哪个期刊的。

 

3. 对编辑/主编的称呼许多信的抬头是Dear Editor”, 这种通用的格式,会使编辑/主编感觉作者对自己不尊重,在文章修回后,处理的编辑/主编的名字肯定是已经知道的,所以此时应该称呼编辑的名字(姓即可),即:Dear Dr. xxx(the family name of the editor)我自己曾经做过某SCI期刊的兼职编辑,对此有切身体会,我明明都注明自己的名字并是Ph.D.,但是不少作者还是称呼俺Dear Editor”, 当然作者的本意可能觉得这样是为了尊重编辑,但是,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是王姓教授,别人不叫您王教授,只是称呼教授,您有何感? 有的网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一直就是这样称呼的,文章也都发表了许多,当然,任何一位负责任的编辑/主编都不会因为这样的小节而据稿,但是,如果这样的不拘小节多了,也许….(您懂得)

 

4. 回复信要详细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作者不知道这一点。那么回复信要详细到什么程度呢?基本原则是:所有的审稿人不用看修改稿,只需看回复信即可清楚了解作者几乎所有的修改。所修改过的内容,包括图表都要放到回复信中,如果关于文字修改太多,无法一一展示,也要举几个改动大的例子。即使有的审稿人的问题和另外一个审稿人的问题重复,也要分别回答,别怕回复信长,我就见过30多页的回复信。另外审稿人的问题和作者的回答要显著区分开,比如用黑体等方式,总之,要让审稿人阅读方便、一目了然。当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是回复信越长越好,用超长的回复信将审稿人砸晕,我们写回复信不是为了挣按字数计算的稿费,说话也要到点子上,审稿人大都是忙人,东拉西扯很可能会误事。

 

5.要认真有位牛人说/产/党最怕认真二字,审稿人也最怕作者认真,最上火的大概就是作者粗心了。举个例子来说,审稿人要求作者更正某笔误或大小写等小问题,这类的问题往往不至一处,很可能文章的许多地方都需要做相应的修改,作者在回复信中说我们都做了修改,但是审稿人一看修改稿,发现还有不少没有改过来,试想,审稿人忙了一天了,晚上加班加点审修改稿,本来对作者蹩脚的英语已经整得一头火了,现在又看到作者如此粗心,当然会很不爽,另外作者这方面的粗心,很容易使审稿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作者写个response letter都如此粗心,想必做实验也是如此,实验结果也就不可靠,所以,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一定道理,认真可能成就一篇文章,粗心几乎可以肯定会毁掉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修回稿的回复信主要要注意:要周,修改的内容要,简称周全请问,您的回复信周全了吗?

 

P.S.另外,特别推荐一篇科学网有关response letter的出色博文,标题为: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批评,博主为香港大学的金冬雁教授(这个名字,估计搞分子生物学的不知道的不多)  
 
(王守业草于20112月,修改于201142日,本文初稿曾贴于丁香园论文版。博主对使用上述理文编辑的图片内容表示感谢,本人和理文编辑并无任何商业利益。引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3696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436964.html

上一篇:凑个热闹:国人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出自清华大学!
下一篇:以管窥豹:两组数据看清华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收藏 IP: 35.13.182.*| 热度|

35 张军波 罗渝然 梁建华 孙学军 牛文鑫 唐朝克 申艳军 刘晓松 王有基 尚松浩 谢鑫 于锋 马少辉 夏玉强 田明伟 李毅伟 许培扬 徐索文 闫刚 吕鹏辉 王桂颖 徐磊 高建国 熊昆 李世辉 潘淑梅 林涛 郑永军 梁星云 zzjtcm liguoshuai 侯振宇 liuzhan001st ahsys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