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高调推出”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养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为了避免争议,本文只限科学类,即: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菲尔兹奖(数学诺贝尔奖)未来得主。此类的学堂/计划,清华不是第一家,至少山东大学去年就推出泰山学堂班,当然清华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相信还会有更多的985大学跟进推出此类的计划/学堂。这类的计划/班共同特点是,筛选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师资以及最好的硬件等(其中泰山学堂班的生均花费是普通班的至少5倍)。这个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是否也有类似的计划或者班,这些学生中以后是否真的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不再本文的讨论之列,本文只想用两个数字来看看清华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在开始上数据之前,先来看看为何我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比一般国家更重。我国人口全世界第一,GDP全球第二,我伟大、正确的执政党已经领导这个国家60余年啦,除了3个不想得到的诺贝尔奖(至少有些人不想),想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项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三大奖一个都没有,就连我国N多人看不上的印度很早至少有拉曼拿下诺贝尔奖。这不能不让我国的高层领导人闹心,对国人实在无法交代。作为这个国家的普通子民(不知算公民否?),我们似乎有必要看看作为我国顶尖大学(至少是之一吧)的清华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现在科学网有N多的有关清华、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博文,本文也算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凑个热闹。当然诺贝尔奖并不是(至少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追求目标,但诺贝尔奖无疑是世界科学界(至少对上述三大领域而言)顶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象征。
看哪所大学是否有潜力拿诺贝尔奖,主要看的是该所大学的最NB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学术水平,而衡量这两个指标有两个重要参数:1)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2)ISI(现在属于汤姆逊路透集团)整的Highly Cited Researchers(详见下面解释)的数量。这两项指标如果评价单个科学家可能会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来评价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学家,则相当可观、很有参考价值(如果有网友认为有更好的指标,请指教)。
在第一个数据方面,迄今为止(采用Web of Science上的数据,截止2011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发表的所有4万余篇SCI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1997年发表于Science上一篇论文,被引次数是1021次。该文作者来自清华物理系的范守善院士的课题组。清华的这个1021次被引次数,和国际上的牛校相比如何呢?!让我们看看同样以工科见长的MIT(美国麻省工学院),对于这个数据,MIT的最高记录是1992年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论文,被引次数高达7873次,尽管MIT发表的SCI论文总篇数比清华少了很多,只有不到1万5千篇,但是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21次的有38篇. 作为对比,香港大学的最高记录是1453次,而台湾大学的最高记录是1751次。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上面提及的另外一个数字。 要想知道我们国家包括清华在内的大学/研究所有哪些科学家将来可能问鼎诺贝尔奖,首先要知道,哪些人在其各自的领域是事实上的领军人物。世界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不是像我们国家册封的(比如973首席等),而是由于科学家自己的原始创新,别的科学家跟着他/她玩,久而久之,自然他/她就是自己研究领域的事实上的引领者/领导者了(至少是领跑者)。在科学界,科学家要想在江湖上有地位,靠的是内功深厚(而不是这官那长的),这种功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自己的文章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论文发表后,如果一直无人引用,其价值和垃圾就很逼近了。ISI有一个数据库ISIHighlycited.com这个网站,可查在不同领域(如物理、材料科学、药理学等21个)的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入选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即被引次数最高的科研人员)须是在全球范围内在各自领域内发表的论文总引用次数在领域内为最高的250位科学家。
虽然这个250数字不讨国人喜欢,但是进入这个圈子,不是容易的事,整个中国(这里不包括台湾,这事不是我干的!)只有28人入选(截止2011年4月25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28人中,只有8位科学家来自中国大陆(~13亿人),其余20人(>70%)全部来香港(~700万人口)的各个大学。需要强调的是:进几年海归的大牌教授如王晓东(北师大毕业生)、清华的施一公等教授未在上述名单,是由于其海龟不久,以前在美国发表的许多高引用论文自然是算在美国的头上。入选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的科学家,应该说基本都是各自领域内顶尖级的科学家,这一数字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现有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或者说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实力。现在我们国家有N多大学(当然也包括清华)都信誓旦旦的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看看上述两组数据,难道您就没有什么感想吗?我个人认为,中国大陆的大学最好还是先别提世界一流,先赶上香港的大学的水平再说吧,
另外,上述名单中,来自中国大陆8位科学家没有一人来自清华大学,那所和清华齐名的大学也没有一人进入这个榜单。有人一定会说引用次数有什么用,引用次数高的论文也未必能获诺贝尔奖?难道引用次数高的文章就牛吗?!当然引用次数高的文章不一定牛(尽管这种概率很低),但是引用次数低的文章几乎可以肯定是牛不到哪里去(当然这个世界例外总还是有的)。
由于中国大陆进入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的只有8位科学家,让我们和别的国家/地区比较一下,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这一数字为:4150。颁发诺贝尔奖的东道国、人口只有不到一千万的瑞典:65。我们的邻居日本:265。就算我们和同样10几亿人口的印度比,这方面也不如人家,印度上述数字为9。上述和清华(指中国大陆的清华)比过的大学,即:MIT, 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这一数字分别为80,6和2。结论:比来比去,实在令我们骄傲不起来。
回归本文的问题:清华到底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您说呢?!
后记:本文并无讽刺、贬低清华的意思(再说我也没有资格),我国任何一所大学拉出来,结论/结果是大同小异的。本文的目的只是想用事实说话,看看我们的大学和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如MIT的差距。事实上我们国家发表的所有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不超过1600次,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全国不超过10篇,真正的屈指可数!而美国的不少即使是二流大学(像哈佛等一流就更不用说了),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一般都有几十篇。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自己认定的,诺贝儿奖也不是个别牛人预测出来的。
(王守业写于2011年4月25日,我原文提到的最高引用次数是清华化学系的李亚栋组发表在Nature上的那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在清华只能排第二,当初漏检是由于清华的英文翻译不规范,有两种:Tsinghua University, Tsing Hua University. 为我的上述错误深表歉意,但是本文的基本结论仍然是成立的。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