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炳章总也为本书写了序言,非常感谢他多次诚恳的指导。
序 言
难得有这么一位年青的科技工作者对地震逃生感兴趣,并且能够写成一本洋洋数万言的巨著实属不易。敬佩之余谈一点体会和感触。
地震是一种天灾自古有之,地震的历史记载在我国有长达上千年的资料。地震对人们并不陌生,但又都知之不多,因为遭遇的机会很少,也许一辈子都碰不到一次。
但是,地震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客观上时有所闻。国内的、国外的都有,而且一旦发生,后果十分可怕,损失非常巨大,所以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碰到地震应当如何逃生、怎样避难?这是大家所关心的,但又不怎么当一回事,因为地震发生的几率太低,谁知道什么时候会碰到?地震过后也就逐渐淡忘了。正因为人们处于这种心态,关注地震逃生也就不是一件迫切和必须知道的知识了。
然而,地震逃生毕竟还是一个现实问题,严肃的问题。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可能会造成成千上万人丧失生命,财产的损失更是不言而喻。记得唐山大地震时曾将106万人口中的65万人当场压埋在废墟的瓦砾堆里,人们通过自救、互救,以及后来到达的抢救队伍把大部分人救出来,但仍造成24万多人死亡和14万多人重伤。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来描述地震后被压埋在废墟里的伤员是最贴切不过的。被埋者每分钟都有可能停止呼吸,争取早一分钟救出就使生命得以延续,而晚一分钟被发现就可能是生命的结束。
笔者对本书的出版有两点期望:
一是对本书出版的祝福。多少年来尚未见到过类似的科学地震逃生类的书籍出版过。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说明这方面还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同时也可能由于科学地震逃生问题的复杂性而无人问津。
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更是对逃生科学的一次探索。曾看到过一些地震最频发的日本的宣传画,讲述地震时应当如何避难逃生,他们似乎也没有对此提高到科学地震逃生的高度来对待。我期待年青人的创见能够在我国首先实现。
本书提到了许多新概念和新理念,无疑对科学逃生方法的探索是有益的。由于地震的突发性,人们所处的环境、场地不同,位置和时间不同,因此决定逃生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又由于个体和群体不同,青壮年和老弱病残不同等等,更决定逃生的速度也是千差万别的。书中介绍的种种逃生方法,特别是综合地震逃生法是值得参照的。
二是赞赏本书的带头作用。从事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的科技人员不少,经历过国内外大地震的考察调研、试验研究的也大有人在。对地震的了解和对房屋破坏倒塌的认识和经验可能比非本专业的人们要多一些。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有责任和义务把一些科学逃生的经验写出来供人们参考,不要让社会上的许多误导诸如地震时要往厕所里跑,房间越小越安全等等害人的宣传报导,影响人们自救互救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总之,地震逃生要上升为一门科学还需要经过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逐步提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形成科学的逃生规律。但是这并不影响平日的宣传教育和探讨地震逃生避难的方式方法,以期应付一旦发生地震时人们能够从容选择最有效的获救途径,躲过地震时短短的数分钟珍贵时间可能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做到防患予未然。因此我建议大家能够浏览本书将会有所裨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