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syxc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syxcs 书中漫游

博文

中国业余数学王子——陆家羲 精选

已有 24681 次阅读 2014-6-30 09: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83年10月31日凌晨应该是让中国数学界痛心的日子,一位优秀的数学家正值其科学研究颠峰之际,却猝然早逝。

前一天晚上,作为唯一中学教师代表的陆家羲,从武汉参加了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返回到包头家中。他兴奋地向妻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近几个月来的感受:从研究成果受到重视、国内外学术界给其赞誉、下一步攻关打算……。妻子第一次看见他笑得那样开心,那样爽朗,那样欢快! 他虽然不如陈景润幸运,未被早日发现这颗埋在土中的珍珠;但比起阿贝尔来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完全满足了,他身心太累了,他需要放松休息了。多年来他第一次睡得这么早。正当掌声和鲜花乍起时,他悄然去了另一个世界。陆家羲一生命运多舛,刚刚被世人发现死神就降临了。上苍对他简直是太不公平了,实可谓“天妒斯人”。

磨难一:家境贫寒父早逝  离乡背井去谋生

陆家羲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收入低微的小商贩,母亲没有职业,靠给别人缝洗衣服弥补家计。他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子,5岁开始上学,先后在上海正德小学、声扬中学和麦伦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父母辛劳节俭给他提供的读书机会,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后,因父亲去世家境困窘而辍学到公共汽车五金材料行当徒工。上海解放后,他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的统计训练班。后于1952年5月被分派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科担任统计工作。195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1年被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担任助教。高校调整时该校下马,他被调入包头市教育系统,先后在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包头8中、包头5中、包头24中以及包头9中等校担任物理教师直到逝世。  

磨难二:默默无闻攻难题  发稿无门不放弃

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期间,陆家羲阅读了孙泽瀛的《数学方法趣引》,所介绍的"柯克曼女生问题"和"斯坦纳系列问题"强烈地吸引了他,此后这两个组合设计问题再也没有同其生活分离。1950年代,中国尚未展开对组合数学的系统研究,相关中文参考书书籍很少,陆家羲也难以找到求教行家,全靠其顽强毅力而闯入组合设计领域。大学期间,他借阅有关书籍,边学边实践,搞懂了就去联想、构思,从实用中尝到甜头,提高信心,再进一步学习。图书馆、资料室、走廊灯下、校园僻静处都成了他的数学天地。其辛劳勤奋不仅使他以优异成绩取得物理专业的毕业文凭,且同年12月30日将凝聚着自己五年心血的处女作“柯克曼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和“应用组合系列制作正交拉丁方的一些结果”寄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3年2月,陆家羲收到数学研究所的复信,其中介绍了一些最新文献资料,并望他自己去核实论文:如果结果是新的,可直接投稿《数学学报》等刊物。他利用春节期间将论文改写,于3月12日投寄给《数学通报》。一年后的答复是: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另投其他刊物。

陆家羲又重新改写了论文,以“平衡不完全区组与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的构造方法”为题,于1965年3月14日寄给《数学学报》。该文于1966年2月被退回(正是这篇文章圆满解决了"柯克曼女生问题",使我们丢掉了在RB[3,1;V]和RB[4,1;V]方面的优先权)。然而他再接再厉,继续奋战,在半年时间里又完成了4篇论文。

从1961年到1983年,陆家羲共撰写了20余篇研究论文,除6篇于他去世前后发表在美国《组合杂志》上,其余均在国内刊物投稿,但结果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磨难三:宵衣旰食受批判  知音难觅良缘晚  

1966年夏,“文革”开始,面对这样的灾难,陆家羲有些绝望了。他时常受到一些人的嘲笑,被称之"傻子","精神病";还被指责为追求名利、不务正业,甚至被扣上"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送到干校接受批判,劳动改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投稿无门,生活窘困,政治压抑等犹如一座座大山统统压在他身上。他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着、努力拼搏着,……。“海燕战斗队”就是他的应急之作,并慷慨陈词要向“地、富、反、坏、右及一切反动派”宣战。致使其他造反派组织不再找其麻烦。最后人们发现,所谓“海燕战斗队”,就是他一个光杆司令。

1972年春节,37岁的陆家羲终于遇上了知音。经人介绍结识了狼山医院大夫张淑琴。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来信往,俩人情投意合,在同年暑假结为伉俪。从此陆家羲在生活和工作上算是安定下来。他把自己在科研上的心得与曲折,把多年来压在心头的苦闷倾诉给妻子听。张淑琴深深地理解他、体谅他,虽看不懂数学论文,但她相信丈夫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去世前,陆家羲一家4口挤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室内仅有一些陈旧的家俱和寒酸的衣物。唯一可写字的桌面要让给上学的女儿用。他是趴在多处贴补了旧报纸的破土炕上演算着数学难题。

然而从1966年初,到1977年秋,整整11年他再没有投寄过一篇论文。

磨难四:痛心疾首失首创  愈挫愈勇再登攀

1979年4月间,陆家羲借到了1974和1975年美国的《组合论杂志》。从中意外发现:柯克曼问题以及推广到四元组系列的情况,国外已于1971和1972年解决了。这个事实对陆家羲打击太大了!国外研究成果发表时间比其要迟7至10年,而他的稿子至今还无着落。这是他18年努力拼搏的结果,然而却被他人领了先。陆家羲享年仅仅48岁,因而这18年在其人生已足够漫长。攀登世界数学高峰的荣誉被埋没了,陆家羲没有倒下去,反而鼓起更大勇气冲击另一座组合数学高峰——“斯坦纳系列大集”。

这一年, 陆家羲担任高三年级的物理教师, 教学工作非常繁重。他患了牙周病,疼痛难忍他就去拔牙。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陆家羲居然在1980年春完成了“斯坦纳系列大集” 的6篇论文初稿。论文几经周转,最后转到了苏州大学朱烈手中。朱烈建议陆家羲把论文寄给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组合论杂志》。信中陆家羲预告自己已基本解决了“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该杂志复信称:“若属实的话,将是一个重要的结果。”“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专家都在研究,但离完全解决还十分遥远。”他们完全没有料到,这个问题竟被一个中国的中学物理教师基本上解决了。

自1981年9月18日起,《组合论杂志》陆续收到陆家羲6篇题为“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系列文章。西方组合论专家惊讶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赞叹道:“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致信包头九中校长,请求把陆家羲调到大学岗位。他认为这样的调动对发展中国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希望其所表达的意愿能获许可。

《组合论杂志》A辑分别在1983和1984年的两期上,以99个版面的惊人篇幅连载了陆家羲的6篇论文"论不相交的斯坦纳(Steiner)三元系大集"。我国的《数学学报》也在1984年底全文发表了其解决"柯克曼女生问题"的重要论文。

磨难五:咫尺芳草无人赏  筹借经费去参会

1983年,中国邀请加拿大组合数学专家门德尔松和郝迪来中国讲学,他们感觉一头雾水,“请我去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陆家羲?谁是陆家羲?大会组织者竟茫然不知。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事情!

1983 年7 月, 在大连工学院召开了全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朱烈写信给陆家羲, 希望他能参加。陆家羲在小组会上的报告引起了重视, 推荐其在闭幕大会上宣布研究成果。门德尔松和郝迪高度评价了陆家羲的成果,会后他们一同到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组合学和图论的讲习班讲学。陆家羲终于登上了讲台,有机会讲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1983 年10月下旬, 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数学学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特邀陆家羲参加,同陈景润在一个小组里作学术报告。

陆家羲没有一分钱的研究经费,当邀请他参加中国组合数学大会时,拮据得竟然没有路费,只好现向学校借钱。他留给妻女的只有400元债务和没有着落的报销单据以及5箱书籍。

陆家羲唯一业余爱好是欣赏京剧唱段,但为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其京剧唱片换成了英语唱片。他把一切时间、全部精力和有限金钱都完全付给了攻克数学难题。女儿在"悼念爸爸"中写道:"爸爸,您走得这样匆忙,……您前几年提出要照一张全家福,可一直没能抽出时间。"这正是:

单枪匹马处逆境,

饱受磨难孤灯影,

宵衣旰食衣带宽,

呕心沥血得哀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2302-807799.html

上一篇:费马大定理挽救了一个自杀者生命
下一篇: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收藏 IP: 112.234.125.*| 热度|

86 周健 李世春 王琛 田云川 王荣林 陈小润 朱晓刚 柳林涛 王守业 孙平 王汉森 谢力 陈楷翰 杨正瓴 施安路 侯沉 唐江 张永祥 强涛 刘庆彬 鲍得海 张学文 胡良军 喻海良 张忆文 白图格吉扎布 薛宇 罗德海 杨顺楷 王涛 周同庆 强天鹏 陈桥生 陈理 李世红 唐凌峰 高义 董全 黄俊 季丹 左宋林 王春艳 程少堂 王达伟 张能立 孟庆勋 应行仁 陈儒军 梁进 张必胜 李宇斌 韩枫 周建锋 汪晓军 李冉 许方杰 陈仁全 蒋国华 傅蕴德 王明明 焦守涛 汤茂林 孙志鸿 李振乾 XuexingLu ahyfyym shuxuewangzi qinmingyan blackrain007 shaoyunpeng ycjyf vicizizi neilchau chemphile yahwang linhongye xianw Veteran11 Nassa johnnashzhang cloud020 haoye biofans jxyong Vetaren11 csbds1961070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